Tuesday, October 23, 2012

星洲匾额之旅:郭沫若

中国银行新加坡分行成立于1936年6月15日,行址位于丝丝街。1953年,位于百得利路4号的17层办公大楼落成。目前,新加坡分行持特准全面银行执照。

“中国银行”四个字是出自文坛巨擘、史界专家、书法巨匠郭沫若之手。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孙中山着手将大清户部银行改组为中国银行。1912年2月5日,中国银行正式成立,在短短的几年间,就有南京、天津、武汉等几十家分行成立。中国银行四字原为孙中山先生题写,现中国银行上海分行营业部(原中国银行总行)大楼上的石刻行名仍为中山先生原题。最初,中国行牌用字很不规范,后由国民党政府元老蔡延恺为中国银行题写新行牌,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中国银行伦敦分行由于业务发展需要,在当地又购置了一座新的办公大楼,在新办公大楼启用前,伦敦分行希望总行管理处能够在国内请人题写新的行牌,以一种新的面貌向世人展示中国银行的对外形象。于是,总行派人请北京的几位书法家书写了几种字体,请时任中国银行董事长的南汉宸最后核定。南董事长看后觉得都不太满意。提出由他请郭沫若先生为中国银行题写行名。不久,南汉宸与郭沫若一同出国访问,在出访期间,南汉宸向郭老提出了为中国银行写行牌的要求,郭老欣然应允。

回国后不久,郭老派人送来两份写好的题字,“中国银行”四个字分别题写在四张宣纸上,供中国银行选用,从此,苍劲、飘逸的“中国银行”四个大字诞生了,并一直沿用至今,为中国银行的形象增添了光彩。2012年2月5日,为纪念中国银行成立一百周年,中国邮政发行《中国银行》邮票1套2枚,在邮票的左上角有中国银行的行徽和郭老书写的“中国银行”四个字。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位卓越超群的文化伟人。他在书法艺术方面同样成就璀璨,在现代书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郭沫若在书法艺术上的探索与实践历时70余年。20年代末,郭沫若旅居日本,由金文甲骨入手,以字辩史,借史鉴今,谙熟了祖国文字、书体的演进轨迹,创立了古文字 研究的科学模式。他的诗词创作常与书法相结合,翰墨间包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博识广闻,为全国各地名胜古迹、工矿学校、以及社会各界、海内外友人留下难计其数的辞章墨 宝。其书法作品数量之多,影响之广,少有出其右者。 
  
郭沫若以“回锋转向,逆入平出”为学书执笔八字要诀。其书体既重师承,又多创新,展现了大胆的创造精神和鲜活的时代特色,被世人誉为“郭体”。郭沫若以行草见长,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其楷书作品虽然留存不多,却尤见功力,气贯笔端,形神兼备。

郭沫若所题的“中国银行”四字极富变化,粗笔不臃肿, 坚实如柱,细笔不柔弱,刚劲似铁,飞白恰到好处,字字精到,有大气磅礴、力重千钧之势,实为郭沫若题字中的精品。

郭沫若留下的匾额相当多,在中国各地皆有。


1936年新加坡分行第一个行址位于丝丝街
1953年于百得利路落成的17层大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