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November 7, 2017

2017年:书法讲座 谈行书的学习

传统华族文化中心书画雅集

地点:新加坡布莱德岭民众俱乐部
主讲:王运开


1.       前言

a.       苏东坡:真如立,行如行,草如走,未有未能行、立而能走者也。
b.      真书端而严,行书流而畅,草书曲则全。传统意义上为什么必须从真书(正书)开始,这是基本功;行书的要求就是在基本功的基础之上,增加活跃灵动的成分。中国人通常讲求“稳中求变”,所以真书自然就是学书开始阶段的必修课。
c.       真书就是官方认可的篆、隶、楷,是相对于行与草书而言。
d.      中国文字之古文与今文以篆隶为分界,篆为古文;汉代隶变之后的文字都属于今文的隶书体系。隶书演变出草、行、楷。隶书为今文之祖。
e.      学习今文体系,隶或楷都可以是学习书法的基本功。
f.        楷体正好处在中间阶段,而且所谓楷书,即楷模之意,它奠定了中国汉字书写的基础与典范,其笔法比其它字体要丰富,结构法度较标准,初 学者因此可以全面掌握基本技法。
g.       但是,正因为楷书笔法丰富完备,结构变化较大,学习时在短期内难以见效;过度强调技法训练,又会导致学习兴趣减退,难以达到学习效果。
h.      从隶书入门的好处是:隶书的笔画、结构、章法都比较简单;但简单的同时又比较全面,有短促的笔画(多是竖、点),有拉伸的笔画(长撇长捺,还有最著名的“蚕头雁尾”等),能照顾到各种用笔训练,能达到快速熟悉运笔的要求,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出效果。
i.         不管是学习哪一种字体入门,基本上目的都是要养成好的坐立姿态、把笔握稳。
j.        学习行书时,可以先掌握行书的字形、章法格式,而用笔则必须一生用功专研。

2.       行书的体系

a.       行书基本有三大体系:二王、颜体、魏碑,如果加上近代以汉简取势的体系,则有四大体系。
b.      所谓行书的“三大体系”或“四大体系”,其实就像碑、帖之分,并不一定完全科学,想必很多人也会反对并找出反对的理由。毕竟,书法是一种综合文化,书体及各体的流派,一直在书法史的演进中不断融合,很难作出明确区分。“二王”行书也是在学习总结前人技法基础上形成的,之后便成为所有学书者不可能绕过的高山,魏碑行书、颜体行书也从中汲取了丰富营养。但是,这种分法也不是全无好处,起码它提供了一种使我们更清晰认识行书、理解行书的方式。
c.       二王体系由王羲之、王献之所创,后世文人书家无不直接或间接受到王派行书体系的影响,后继者如米芾、赵孟頫、王铎等皆是大家。
d.      颜体行书体系由颜真卿所创,在传统笔法中掺入篆籀笔意,结体变背势为向势,易方为圆,代表作有《祭侄稿》、《争座位帖》等。它的出现改变了王书一统天下的局面,为后世的行书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模式,从而推动行书体系风貌的变化和发展。后世书坛宗王宗颜此起彼伏,时隐时现,或互相掺杂融合。
e.      魏碑体系为近代书法流派。清代书家将魏碑的体势和用笔化入行书中形成的一种行书。代表书家有赵之谦、何绍基、康有为以及近代孙伯翔等。
f.        二王行书并不是行书“书体”的源头,但绝对是后世行书“风格”的主要源头。因此学习行书,不能绕过二王体系。而且,对二王体系有基本的理解之后,要学习其他行书体系必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g.       二王体系中,王羲之、米芾与王铎是划时代书家。
h.      王羲之为书圣;米芾则是以“集古字”为荣,在二王体系中纵意取法,“取诸长处,总而成之”(米芾自述)。米芾之“成”,积聚着一生“集古”的深厚功力;王铎则将二王的雄强着意挖掘,将行书的雄奇苍劲推上一个高峰,并拓而为大。王铎为二王行书体系写下了古代书法史上的最后绝响,后人谓“后王胜前王”,正是对王铎创造力的充分肯定。

3.       行书学前的理解

a.       毛笔的选择
毛笔一般分为软毫、硬毫与兼毫三种。
硬毫基本有狼毫、紫毫和鸡毫三种,都可以用。狼毫用的不是大灰狼的粗毛,是北方野生黄鼠狼大尾巴上的细毫,但是价格不菲,好的狼毫毛笔动辄几百上千一支;紫毫是野兔的毫毛,比狼毫还要贵重,而且紫毫不耐用,因此一般人更用不起了。
软毫羊毫毛笔是在清中期才盛行的,在此之前用的多为硬毫。我们市面上的所谓狼毫大多是尼龙制品。一般来说区别尼龙和兽毛的办法就是用一用,尼龙毛笔刚泡开就劲道十足,而且执拗不听指挥。兽毛毛笔刚泡开的时候非常软,越用越有弹性,虽然有弹性但是柔顺如意。
兼毫也就是硬毫软毫兼而有之,有以羊毫为主或硬毫为主的兼毫,如七紫三羊之类的。因为兼有两种毫毛质量,也不贵,适合初学。
选毛笔的另一个重要考量因素是笔杆直径与毛笔长度的对比。

b.      字帖的选择
兰亭序作为天下第一行书,是王羲之酒后心情极其放松的状态下书写的,可是并不适合行书初学者,因为用笔灵活性、多样,多为神来之笔;书写速度也比较快,初学者难以掌握;再加上版本较多,都是临摹本,难以确定哪个版本是正宗(多以冯承素摹本为首选)。
初学行书当以《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简称《圣教序》为首选,因为 《圣教序》是怀仁借内府所藏王羲之真迹,搜天下藏王羲之真迹,历时24年集募而成,是经典中的经典,是最接近王羲之书体特色;因为是集王羲之字,字迹大小完全是按墨迹的原尺寸,多为一寸之内,也是当时晋代指的“八分”书大小;易于放大,由于集字是真迹,即便是放大尺寸业不失真。初学者可以先放大尺寸,仔细揣摩每个字的笔意;因《圣教序》是集字,排列而理性,各个独立,便于初学;因是刻石,线条速度较慢,书写比较从容,易于学习;资源丰富,全篇近2000字,吃透《圣教序》,则王羲之的行书笔法、部首、结构等要素尽矣。

c.       执笔的训练
执笔不光是手指的动作,还要掌握好手腕的运用。腕法有枕腕、提腕和悬腕三种。
枕腕:以左手枕右手腕。此法可用来写小楷及小草。如果写大楷大草,手腕不便回旋转折,笔力不足,笔势难伸,写出的字拘谨无力。
提腕:即肘着案而虚提手腕书写。提腕罚宜写中楷字。如果写大字,因肘部搁于桌上,会限制运笔的幅度和力量,写出的字没有气势和力量。
悬腕:即将腕、肘悬起,整个右臂离开桌面,凭虚而运笔。悬腕宜写大字,全身气力可通过臂肘腕指,达到毫端,写出的大字气韵贯通。
元代书法家陈绎曾在《翰林要诀》中说:“枕腕以书小字,提腕以书中字,悬腕以书大字。行草即需悬腕,悬腕则笔势无限,否则拘而难运。今代惟鲜于郎中善悬腕书,问之,则瞑目伸臂曰:胆!胆!胆!”
从严格训练的角度来讲,初学者练字一开始,就要用悬腕法。

d.      调墨的训练
调墨不是在墨里加水,而是把水蘸在毛笔上加墨后刮掉多余的水墨。

e.      字形的理解
初学者必须先化一些时间把行书的字形掌握好。

真书寓字形于结构,行书寓结构于字形,书写自由度较大。

f.        行书章法
要写出一副字,就要对基本章法有所了解。
先从三行式学起。练习包括折纸方法。

g.       行书基本技法
赵孟頫有句名言:“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既然用笔千古不变,但是为什么还说书法以用笔为上?因为用笔指的是用笔的共性与原则,而非个性意义上的用笔。作为一个原则,它强调的是在运笔时必须做到有来必有往,有去必有回,有放必有收,有运必有止。这样写出来的字才能力量坚实、精气内含、气势饱满、韵味充盈。这个原则,适用于各种书体,为历代书家运笔之要诀。所以原则不变,应用却是万变。
所以用笔之基本技法,成为书家一生一世钻研的对象。
我们总结用笔的基本要诀为:起笔八面出锋,行笔提按圆折,收笔承上启下。

4.       行书基本技法的训练

a.       字形虽然千变万化,但是一旦能够记住基本原理,可以是个好开始。
b.      章法从三行格式开始,逐渐进入其他格式。
c.       初学者可以先掌握用笔基本技法概念,临帖技巧,以后进入读帖阶段可以水到渠成。

5.       行书用笔

a.       起笔要义之一:八面出锋。
b.      起笔要义之二:横竖起笔是提是按要看得准。
c.       起笔要义之三:行与驻
d.      行笔要义之一:中实。达到中实的要诀:笔笔中锋。
e.      行笔要义之二:笔势。
f.        行笔要义之三:快与慢
g.       收笔要义之一:承上启下
h.      收笔要义之二:行与驻
i.         收笔要义之三:推笔:挑笔与折笔皆可用推笔。

6.       行书临帖

a.       学书不是机械的重复,苦练还要巧练,平常练字不要养成“抄帖”的坏习惯,用笔率意、不加分析、涂涂改改是练字的大忌,“抄”得越多,错得也越多。
b.      牵丝:自然形成,不要刻意临摹。
c.       虚实:牵丝为虚,笔划为实。例子:教、含、序。
d.      笔顺:笔顺视启下而定。例子:圣、闻。
e.      字形:避免45度平行倾斜。
f.        字形:横划的例外与竖划的例外。
g.       字形:横划:如果是一个字的最后一笔,不能长;如果是在字的中间,左长右短。
h.      结构:左多右少,左少右多,左右相同,左中右与上中下。
i.         线条的质素:提按、行驻、顺逆。

7.       行书章法

a.       明以前基本是横式,放在桌子上欣赏,字体不大。
b.      明开始流行纵式,挂在墙壁上欣赏,字体必须大。
c.       单字不成行,印不过三。
d.      内容二行以上(三行),可以整行落款
e.      王铎开始三行式章法,成为当代章法基本格式。
f.        小中堂:20字五绝
g.       条幅:28字七绝
h.      条幅:40字五律
i.         四尺中堂:四行、五行、六行、七八行

8.       关于读帖

a.       从学习角度来看,初学者不需花太多时间在读帖上面,而必须全副精神先学好临帖。
b.      学习两三年,掌握临帖基本技巧之后,对于读帖的掌握才变成重要。这时就可以进入先读后临的新的学习阶段。
c.       读帖之重要是因为读帖可以随时随地,而临帖不能。
d.      读帖,是学书的一个重要方法。所说读,并非出声去读,而是“观”之意。即在临帖之余,或临帖之前,详观和揣摩帖中字的点画、用笔、结体和神韵等,将它们观之入眼,铭记于心,然后去临习。宋代黄庭坚云:“古人学书不尽临摹,张古人书于壁间,观之入神,则下笔随人意。”宋代姜夔在.《续书谱》中引用唐太宗的话:“皆须是古人名笔,置于几案,悬之座右,朝夕谛观,思其用笔理,然后可以临摹。”这里所说“观”、“谛观”,即是读帖的意思。
e.      要将古人法帖学到手,要靠临摹,而比临摹更重要的一个环节则是读帖。因为读帖锻炼人的眼力心力。只有使帖字入于眼,记于心,方能临时出于手,显于纸。如果眼观不准,心记不住,手是难以表现出来的。不少学书者的经验证明:临不好帖的主要症结不在手上,而在眼上。有些人不读帖,拿起帖即临,有些人读帖不认真,一看而过。眼未看清帖字的精微,手必然临不好其形神。初学者对此应特别予以重视。
f.        应学会“读帖”,即多观察、多分析字帖,推敲每一笔画、每一行字、每一篇字的书写——某一个字没有写好,我就对照原帖多观察、多分析、多比较,然后再临摹,直到自己满意为止。这样还有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什么事就怕“认真”两个字。
g.       临帖应是对传统全面而深入的继承。临帖要从所临碑帖中汲取传统中的精华和营养,挖掘出精神的本质,对符合时代和个人气质的审美意蕴及形式的不断改造、融合,同时也是对不符合时代审美观念的内容的抛弃。临帖是创作的准备。也就是说,只有通过对优秀的书法作品进行临摹,研究其规律,让帖中的笔画、结体节度自己的心手,方可跨入书法艺术之门而进行创作。这是创造选择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进入创作中。
h.      读帖是进入临帖的准备,临帖是进入创作的基础,创作是对临摹的突破。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