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历代碑帖,西晋陆机“平复帖”是保存至今最早的墨迹。帖中用秃颖劲毫,笔意自然生动,以浓墨枯笔而书,挥洒自如,不激不厉。唐杜牧“张好好诗并序”中锋行笔,运笔精熟,毫不做作,墨迹浓淡相间,枯笔飞白,古朴流美。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笔浓淡相宜,枯笔飞白,天趣尽显。元代吴镇的“心经”“松泉图题诗”,用笔浓淡枯湿。明代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立轴“草书古诗”,用墨浓枯、飞白时现。徐渭“草书李白诗”,其用墨浓淡润燥,飞白不辍,用墨神也。
纵观历代书家,对用墨之或浓或淡、或润或燥、或枯或渴,各有所长。苏东坡主张黝黑浓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明董其昌擅长淡墨,用淡墨以营造清淡古雅虚静的境界。清刘墉喜用浓墨,人称“浓墨宰相”;同时代的王文治却善用淡墨,被誉为“淡墨探花”。枯笔、燥笔作字常出飞白,武则天喜作飞白书,松米芾也擅此法,在“虹县诗”中,用墨从湿到干再到枯,“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论家常把用墨之高妙形容为“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明末王铎乃用墨之高手,作品中大量运用浓淡燥润渴白的变化,其涨墨将笔画沾并到一起,形成块面,润燥、枯湿、浓淡,任情挥洒,极尽天趣。
而当代林散之,用墨更上一层楼,将画理中的“水破墨、墨破水”运用到书法中,增强了墨色对比的反差程度。
宋姜夔《续书谱 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能将浓淡润枯渴白的变化完美统一起来,始称得上用墨高妙也!
而现代,书法艺术审美对墨色的要求是层次多变和强烈的对比,讲究视觉的冲击力。而用墨除用水的关系外,又关乎笔法、笔速节奏、字体和体势、纸张、意境。要做到墨色完美统一,需要长期坚持练习,使技法娴熟,才能达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