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中,中正校友两年一次的湖畔美展,我有幸参加。展出首日正举数码相机拍下作品留念,咖啡友老陈过来说:“你写的我看不懂,能念吗?”我说:“行,写的是草书,是南齐王僧虔笔意赞里的一句话: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老陈听后一脸茫然,摇头说:“还是不懂。”我答了一句:“多看就能懂了。”
真是多看就能懂吗?如何欣赏一件书法作品?欣赏者本身需要具备一些学养外,书写者又该具备什么?天赋?过硬的汉字点线基本功训练?学养与气质?书法理论的学习?
94年从商半退休后,便萌起学书法的兴趣,从颜真卿勤礼碑开始,天天临一小时左右,而后加入麻姑仙坛记及八关斋。自己要求掌握好楷书的形与法。东汉蔡邕“九势”注重笔法,强调“点画纵横有象”。训练笔法、注重笔势,强调结体和体势。最初两年只知道搞好形与法的完美结合,时间也只花在临帖上。
96年冬,开始加临行书,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随时间的推移,也临其他书家的行书帖。对于笔法、结体之外也关注章法,渐渐明白笔势、体势,通篇的贯气,作品整体的气势。王僧虔云:“书之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认识到《形具而神生》,《以形写神》,《形神兼备》。几年来坚持的原则是:定时、定量、定帖。
98年底,开始临王羲之十七帖,随之是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字文。年复一年,又加了怀素自叙帖,祝允明、黄庭坚、王铎、张旭的古诗四首。书画家张宗祥有段话:“学书要吃透一家,遍学百家,自成一家。”我以此为学书目标。从临草后不断认识到贯气、气势。对形与势,形与神的辩证关系有了深一层的理解。
唐开元时张怀瓘《文字论》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其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遗貌取神”“ 惟观神采”说白了就是只有神采。
中国书法载体汉字,受方块字形的拘束,而草书极大限度的自由变化,使其变形,由方变圆,由扁变长,由单字变数字相连,可大可小,笔法此时已经“法中无法”,惟见线条流动,骤墨奔驰,点线飞舞。如太极拳,似红绸舞,妙哉。
书法家林散之诗曰:“有法即无法,无法即有法;下笔如有声,千古存一辣。” ,“欲学法外法,问君敢不敢;千笔成一笔,惊破俗人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