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题卫夫人笔阵图后》云:”
夫欲书者,先于研墨,凝神静思,预想字形大小、偃仰、平直、振动,令筋脉相连,意在笔先,然后作字。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平直,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尔。”
另有《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之“启心章第二”亦有提及。文中,主要是论及“意在笔先”,然后作字“。
似乎谈书法的人,都异口同声主张意在笔先。可能是语出”书圣“,故置信不疑。
一般认为书法与绘画一样,先构图立意,然后按字形的预想,篇章的安排,大小章法,都依预先立的”意“进行与完成。就是:预想字形,然后作字。
梁厚甫在《科学书法论》中,认为写字是受惯性所制约,字写的好,惯性已经掌握了,写字没有人用铅笔先起稿(如美术字),要写就写。下笔就有如骑上自行车一般。下笔之后,就只能凭惯性来写。写字绝对不能意在笔先,正确的说法,是意在笔后,或者说,写字的整个过程,就是補编救弊的过程。
唐张怀瓘《评书药石论》指出:”为将之明,不必披图讲法,精在料敌制胜。为书之妙,不必凭文按本,专在应变,无方皆然。遇事从宜,决之于度内者也。”王澍《论书剩语》:“作字不可预立间架,有意整齐与有意变化,皆是死法。”项穆《书法雅言》:“兵无常阵,临阵决机,将书审势。”
预想字形,可行吗?可效吗?
骆垣光在论“意在笔前”之“意”中,质疑王羲之此文并非他所作。孙过庭《书谱》也提出质疑:“代有《笔阵图》七行,中画执笔三手,图貌乖舛,点画湮讹。”,“代传王羲之《与子敬笔势论》十二章,文鄙理疏,意乖言拙,详其旨趣,殊非右军。”
爱好书法者,都看过或临过王羲之的《兰亭序》,是他酒后所书,绝不可能是他预想字形然后作字吧。肯定是兴之所至,笔在意后。
孙过庭《书谱》: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各有其五:神怡务闲,一合也;感惠徇知,二合也;时和气润,三合也;纸墨相发,四合也;偶然欲书,五合也。
好个“偶然欲书”!
周星莲《临池管见》里有段书论,很有意思,抄录以共享:
“废纸败笔,随意挥洒,往往得心应手。一遇精纸佳笔,整襟危坐,公然作书,反而不免思遏手蒙。所以然者,一则破空横行,孤行已意,不期工而自工也。一则刻意求工,局于成见,不期拙而自拙也。”
王冬龄在《王东龄谈现代书法》书中”享受现代书法的智慧“一文中谈到他潜心创作:”我的创作是即兴的,因势利导,化险为夷。契机是具有创作欲,即孙过庭《书谱》五个条件之一的“偶然欲书”。“(见第13页)
“意在笔先”,闲谈至此。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