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une 9, 2017

2017年:从吾所好五十年 曾纪策书画篆刻展

新加坡资深艺术家曾纪策的个展“从吾所好50年——曾纪策书画篆刻展”,于201767日至13ION乌节四楼ION画廊展出1968年至今书画印创作100幅。配合这次的展览,还出版了印刷精美的“曾纪策书画篆刻集”。

在新加坡,书画篆刻三艺兼通,并全情投入钻研创作50年不懈者,并不多见。曾纪策就是其中的一个第二代书画家。

曾纪策,原籍海南文昌,1951年出生于新加坡,1970年毕业于南洋美专,1971年发起“啸涛篆刻书画会”时任副会长,并于1979198320062013年任会长。目前为狮城书法篆刻会顾问,韩国篆刻学研究会永久名誉理事,西泠画院海外特邀画师,啸涛篆刻书画会荣誉会长。

曾纪策是在进入南洋美专后才习字,从颜真卿《多宝塔碑》入门,浸淫在苏东坡《丰乐亭记》中的时间最久。大篆临摹《毛公鼎》、《散氏盘》、《石鼓文》,隶书以《石门颂》为主,行书专攻王羲之《圣教序》、《兰亭序》,草书以临苏轼、黄三谷、沈周、王铎、米芾为主。

曾纪策为人低调,但却是性情中人。他把他的画室命名为“半闲楼”,有“偷得浮生半日闲”之意。他一生追求石涛所谓“纵使笔不笔,墨不墨,画不画,自有我在”的境界。他还特别刻了一方印来说明:“前人曰,偷得浮生半日闲,其闲自偷而得故乐趣无穷,难得而可贵也。吾性疏懒,适于半闲度日,得半闲正可从吾之所好,此吾之乐也。”

他的行书萧散自如;隶书体势开阔,用笔爽利。

吴俊刚先生说:“纪策的书法,很早就显现个人风格,至今仍然保持一贯独特的‘斜体’,但斜而不倒,予人一种飘然欲仙之感,犹如酒中漫舞之诗仙李白。”并言其书法“笔划遒健,纵横挥洒,淋漓酣畅”。

林万菁博士谈其书法:“曾纪策的书法揉合了碑、帖之长,间或取清代何绍基的特殊笔法,配合施香沱老师的真传,另创一格。”

艺术评论家杜南发谈到曾纪策的书法,言“纵览细观,字字皆入古人法度,形制皆备。而其整体的行气布局,则处处展露他的胸次情怀,或精气内蕴,或精神抖擞。形态风致多样,却都显的笔力沉练,纵横跌宕,旷达有度。”

所谓字如其人,的确如此。
  

Thursday, June 8, 2017

李丽华与新加坡书法的一段缘

著名电影明星李丽华2017319日凌晨在香港逝世,享寿93岁。

大家都知道李丽华是“影坛长青树”,但是可能很少人知道她的书法也写得不错,而且还在新加坡参加过书法展。

书法为华人独特文化艺术,深入民间,就算是名人,写书法的人很多。名人写书法,高调作秀或低调书写作为修身养性的都有。李丽华可能就是后者之一吧。

李丽华出身梨园世家,父亲是京剧名伶李桂芳,母亲是老旦张少泉。由于她尚在母亲肚子里时,母亲仍有演出,只能用东西围住肚子,让她吃了不少苦,出生时更瘦弱宛如小猫咪般,因此被取名“小咪”。

1940年于上海出道,以处女作《三笑》跨入影坛,一举成名,当时年仅16岁。她除演技精湛,也独具慧眼,曾力荐李翰祥执导《雪里红》并担纲女主角,影片成功让邵氏公司决定网罗李翰祥,打开日后华语影坛新页。当时名导演李翰祥为李丽华打造史诗巨片《杨贵妃》和《武则天》。《杨》是首部在法国康城影展获奖的华语片;《武》则由李丽华亲征康城,成为率先在国际舞台发光的华人明星。李丽华以《故都春梦》及《扬子江风云》荣获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后来在2015年第52届台湾金马奖获颁终身成就奖,当时她赴台领奖,坐在轮椅上由助理推着上台,曾在电影《秦香莲》演她儿子的成龙,特地到台湾担任颁奖人,盛赞她是“永远的巨星,也是永远的女神”。

李丽华天生是个大美人,而且驻颜有术。据说23年前曾经受邀于马来西亚《光华日报》歌与星俱乐部和影迷见面。当年70 岁的她,第一次到来槟城和影迷见面,出场时大家都为她驻颜有术的美丽容貌震撼,因为她当时看起来貌似50多岁,举手投足依然保持优雅的明星气质。而且因为长年练习京剧,平日说话声音都很高亢,不看样子会以为那把声音的主人才十七八岁。

李丽华有三段婚史,分别是张绪谱(1943年结婚,1948年离婚)、严俊(1956年结婚,1980年逝世)和新加坡富商吴中一。

据报道,李丽华1947年于上海结识泰丰百货公司太子张绪谱,婚后育有一女,其后李丽华转到香港、美国发展,与张绪谱分隔两地,无奈离婚。1957年与华人导演严俊在香港以天主教仪式结婚,1959年再度赴美产子,息影曾移居美国。

李丽华的第三任丈夫新加坡富商吴中一,据知曾是江苏纺织业大亨,上世纪40年代在上海时就认识李丽华,直到严俊1980年去世后,两人意外重逢,他陪同悲痛的李丽华走出低潮,也开启了她人生另一个春天。两人结为连理,并移居新加坡。

李丽华在新加坡定居多年,大约八年前才搬回香港和女儿们团聚。据一位不愿透露身份的亲人向报章记者说,李丽华一直很喜欢新加坡,尤其怀念新加坡的人情味。不过,据说李丽华住不惯白天太热的新加坡,经常在香港、美国之间往返,后来更搬回香港居住。吴中一在2005年因病在香港逝世,李丽华过后几乎足不出户,连照片也不拍了,家里有佣人和司机相伴,亲戚朋友常去探望,女儿带了外孙女暑假以及过年过节都从美国回香港陪她,让她很满足。

李丽华住在新加坡时很喜欢去中峇鲁买菜、吃东西。李丽华亲友表示:“她对吃倒很随便,什么都吃。”

后来几年,由于身体欠佳,她不再来新,才把位于乌节路一带、美国人俱乐部对面的房子出租了。她很喜欢那里的环境,觉得方便,一直不舍得卖掉。

这里有一张1996年这位天皇巨星参加有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办的“狮城墨韵”展的隶书作品照,当年李丽华还是用“狮城”“墨韵”做了一对冠首:

“狮城华似锦,墨韵情正浓。”

表示对狮城书法篆刻会的期望和祝贺。

后来还以一幅行书参展,写的是:

“学书法益身心,修礼仪,重德行,发扬固有之优良传统。”

兼通隶书与行书,可见李丽华的确是在书法下了一番苦功。


Thursday, June 1, 2017

2017年:義安全国学生书法现场比赛 报名开始

義安文化中心主办的2017年義安全国学生书法现场比赛将在 7 22 日与 23 日举办。

参赛学生必须于比赛当天到达赛场现场完成一幅书法作品。赛文及宣纸将由主办单位提供。不同组别赛文、书写字数以及书写时限有别。书法字体不拘,参赛者能以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类型字体书写。

为了吸引更多学生参加,今年的活动奖项从以往的 18 个奖项增至 39 个,奖金总值6700 新元。同时,39 幅学生得奖作品将会在義安文化中心八月份举办的 “義安国庆书画美展”与一众本地资深的东西方书画艺术家同时展出,作为国人国庆期间的艺术展览活动。

为了能让学生们能更了解传统书法,中心在过去数年里一直鼓励参赛学生们学习自行折宣纸参加比赛,也于网上上载视频让学生们能自行学习折宣纸。

希望各学府、书法学术团体或对书法艺术有兴趣的学生们能踊跃参加。

以下为活动详情:

一) 参赛表格:

个人参赛报名表格、集体参赛报名表格及比赛规则可于即日起由活动官方网站、義安公司脸书网页下载。

3. 義安公司脸书网页: https://www.facebook.com/thengeeannkongsi/

二)比赛奖项及比赛要求:

组别 奖项

小学组

1 名金奖:新币 40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 名银奖:新币 25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 名铜奖:新币 15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0 名优异奖:新币 50 元和奖状各十份

中学组

1 名金奖:新币 80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 名银奖:新币 45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 名铜奖:新币 25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0 名优异奖:新币 70 元和奖状各十份

初级/理工学院组

 1 名金奖:新币 120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 名银奖:新币 70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 名铜奖:新币 300 元,奖座与奖状一份
10 名优异奖:新币 100 元和奖状各十份

组别
限制时间
书写字数
小学
1.5 小时
20
中学
2 小时
28
初级学院/理工学院
2 小时
40
               
三)折宣纸视频:

1. 小学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GXualaDmw6Y
2. 中学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VziiLiSuHLY
3. 初级/理工学院组: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UGR1-2y4s8

媒体联络:

林俊鑫先生
義安文化中心经理
电话: 6708 8055 / 6737 9555

关于義安文化中心 (NACC)

義安文化中心于 1998 年创立,座落于登路 97 号,潮州大厦。中心设立的宗旨在于通过主办艺术与文化活动来推广及提高新加坡人对中华文化的认识与艺术的鉴赏力,特别是潮州传统文化。

義安文化中心通过各种途径扩展新加坡艺术群体及艺术家的联系、大力推动本地及国际的文化与艺术活动。中心常年举办的大型展览及文化活动包括義安影艺展、潮州文化节、義安国庆书画美展暨義安全国学生书法现场比赛及潮人艺术展等。同时,中心也积极推广中国书法、水墨画、潮州戏剧、舞蹈、音乐与话剧等文艺活动。


中心拥有一个宽敞的展览空间、礼堂、两间较小的会议厅供举办活动。多年来,中心也慷慨提供展览空间、设施与组织资源等,积极支持许多本地艺术团体与艺术家主办活动,为推动本地艺术与文化普及化默默耕耘。因此,義安文化中心与许多美术及文化团体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Sunday, May 28, 2017

2017年 高原论书 探讨书法在海外传播

第一次“高原论书”在高原中心举行,共有22名书友参加了这次的论书。他们是:王运开,谢鸿禧,王怀正,刘鎮泓,杨南生,吴多标,叶汉源,李凌千,王白安,林瑞英,蔡婉明,程玉婵,陈梦云,林彩云,陈御音,黄缘缘,符永仁,叶赓灵,林潮明,陈淑温,黄南玫,李福成。

首先从美国学者哈罗德拉斯维尔于1948年在《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一文中提出了传播的5种基本要素谈起。这个被称为“5W模式”或“拉斯维尔程式”的过程模式分别是英语中5个疑问代词的第一个字母,即Who () Says What (说了什么) In Which Channel (通过什么渠道) To Whom (向谁说) With What Effects (有什么效果)

从书法传播的角度,这5W中,“什么”(What)是最关键。就是说,我们谈书法的传播时,我们要传达的是什么信息?

书法是不是艺术?

新中国建国初期的文化副部长郑振铎提出书法不是艺术的命题,引起相当大的反响。当时西方艺术的思维与概念强势传入中国,艺术是个令人追求的正面与令人向往活动,郑振铎的看法因此遭到美术理论家的反驳,他们几乎一致认为书法就是艺术。

西方当代艺术在走向抽象艺术的当儿,中国艺术界盛行书法引导抽象表现派艺术的说法,不少艺术工作者认为现代书法是传统书法的变革之路。但是这种看法近年来遭到质疑。当代艺术理论家王南溟认为书法与当代抽象艺术没有关连,西方艺术所说的线条与书法线条基本上是不同的概念;一些现代书法提倡者更对书法是抽象艺术的说法提出质疑。中国现代派书画家古干就认为具象有两种:自然具象与人造具象,建筑物与文字都是人造具象,因此书法不抽象。

当代艺术引进抽象观念,可是当代书法创作者趋向于把现代书法当作当代艺术的一个支流,否认现代书法是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这些人中不少人还否认他们是书法家。

除了从具象与抽象的观点来看书法艺术外,还有一些人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书法,旅法艺术家熊秉明就提出“书法是中国文化核心之核心”的观点。他认为文化的核心是哲学,而中国哲学的核心恰恰就是书法。当代学者陈传席就认为书法是文化不是技术,学习书法的目的不是要成为书法家。

书法人文地理环境

艺术不须传承,但是风俗文化的延续恰恰就是须要传承。

文化的传承不需要理由,它形成一个民族的人文地理环境。华人的人文地理环境的重要元素正是书法,包含在高山野岭之中,园林建筑与家居之内外。这些无所不在的每一个书法都在述说一个故事,因为它的背后都有人在书写。人文地理环境还包括了传统习俗,春联,节日祝福语,喜事贺词,等等。书法可以说已经融入华人日常生活。

从这个角度,喜欢学习书法不需给理由。它是风俗文化,也是生活实用。

书法传播,我们心态是什么?

高原论书讨论了以下的观点:

1.       我们认同书法是艺术的说法,但是书法更应该被看成是风俗文化。
2.       我们学习书法是为了风俗文化传承的实用,虽然也可以是艺术的一种追求。
3.       学习书法起于对书法的兴趣,从兴趣可以进入对书法艺术的追求。
4.       学习书法可以让我们认识我们既有的人文地理环境,也可以为丰富我们人文地理环境做出贡献。
5.       书法可以是独乐乐的修身养性,也可以是众乐乐的分享书法的喜悦,例如挥春,贺词,为母校写字刻石。
6.       每一个书法爱好者时时刻刻都在扮演书法传播者与教育者的角色。
7.       学习书法的渠道很多,积极参加雅集、参加书展,除了可以从交流中学习,也可以引起更多人对于分享的热忱。
8.       应该更多地利用新媒体分析学习书法的喜悦,感染更多人对书法的兴趣。
9.       书法教育者应该尽可能使用学习者的言语来同学习者沟通。
10.   书法活动组织者可以多多利用新媒体来发布与分享他们的活动。

Thursday, May 4, 2017

2017年:新加坡·中国书法艺术交流展

【新加坡·中国书法艺术交流展】
59日至17日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展出


今年开年以来新加坡书坛第一场盛会--【新加坡·中国书法艺术交流展】,即将在59日至17日在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二楼展览厅隆重推出。

展览已定于513日(星期六)下午3.30分,由义顺集选区国会议员郭献川主持开幕。

这是继去年11月,在南京江心洲新天地美术馆所举办【新加坡·中国书法艺术交流展】的第二站展出;该展是为了配合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花园城市,经过七年的建设后已初具雏形,以及岛上文化景观措施建设的落成,同时也迎接第十次新加坡·江苏合作理事会即将在该岛召开之际,而在这个新加坡与江苏合作理事会框架下旗舰项目所在地举办。

去年新中两国江苏、上海、新加坡三地的书法交流展,让长三角的书风与来自亚洲最南端的花园城市的狮城书风,在江心洲上各展风采,为南京带来一场书艺的盛宴,这项历时一个月半的交流展博得了各界的佳评。

为庆祝新加坡江苏理事会成立十周年,以及报聘去年成功举行的中新书法交流展,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狮城书法篆刻会与南京书法家协会,特将江心洲上展览的新加坡及江苏两地参展作品,移师到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举行,希望借此次展出,加深新加坡与江苏书法界的交流及联系,增进两地之间的了解及感情,并为新苏合作增添文化艺术方面的内容。

这次的展览共展出新加坡40位,及江苏南京50位书家的大作;新加坡参展队伍容中,有四位国家文化奖得主林子平、黄明宗、陈建坡与许梦丰;还有前高级政务次长何家良、前国家艺术理事会理事长朱添寿押阵;参展名单内不乏多位新加坡各大书法,美术团体组织之领军人物,及曾多次在国际书法展中亮相的名书家,六十年代上海书坛神童胡考、新加坡书坛资深书家曾广纬、董乙村、廖宝强、薛振传、赖瑞龙、朱添寿、李淑芝、吴耀基、杨昌泰、曾纪策、张有烁、丘程光、王怀正、潘永强、林万菁;《南洋书法中心》艺术总监王运开,曾经在新加坡书坛各大展赛中获奖的纪民贞、李凌千、陈美娟、张雅梅、林纬信、沈松机、张爱强、陈翼松、张受人、薛献霞、梁静丽、张铭恩、叶汉源、潘汉耀等多位书家大作,也将会在中国文化中心展厅上亮相。

来自江苏南京的阵容有中国书法家协会顾问言恭达、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孙晓云、副主席谢少承;江苏省公务员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张俊、南京市文联副书记兼副主席李海荣、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俞律、徐纯原、桑作楷、邵希平、孙少斌、苏金海;南京市书协副主席杨康乐、王刚、朱敏、薛龙春、陈金纯、朱德玲、常汉平、徐澄;中国铁路书法家协会理事陈侃凯、江苏省直书法家协会理事许静、南京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陈鹏等51位知名名家。

这次展出,齐聚了新苏两地的书坛精锐,江苏具有悠久的历史,深厚的文化传承,灿烂的现代文明,可谓物华天宝, 人杰地灵,历代以来,在中国书法史上涌现了不少书法名家,可说是众星熠熠;地处南洋的中心的新加坡,作为独立了五十多年的岛国,经长年是夏,一雨成秋,蕉风椰雨的赤道风情的浸濡下,以及建国前大陆先驱移民在带来书法文化遗产,所陶铸出来狮城书风,将可以在这次展览中互相冲击,为两地的经贸合作注入文化的血液,并给新加坡喜爱书法同道呈献一场书法艺术的盛宴,以及无上的精神享受。

展览将从5月9日开始,直至17日结束,每天开放时间为上午11时与下午6时;入场免费,欢迎踊跃观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