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商乡会书法.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商乡会书法. Show all posts

Thursday, November 8, 2012

商乡会书法:海南会馆

海南会馆是新加坡海南籍华人最高宗乡组织。前身为成立于1854年的新加坡琼州会馆 (Singapore Kiung Chow Hwee Kuan),这一名称沿用至1993年10月。1857年购得小坡马拉峇街 (Malabar Street)6号用以设会所,所内也设有天后宫。1878年购置美芝路47号地段,1880年建成古色古香的会所。1957年动土会所重建,1962年竣工,巍峨堂皇的七层楼琼州大厦于1963年4月7日举行开幕典礼。当时不少马来西亚琼州会馆组织赠送祝贺匾额,至今还悬挂在一楼的大厅。

说起“琼州会馆”四字匾额,与海南一个名人大有关系,那就是明朝海南籍首相海瑞。海瑞是个清官,他还因为原北京副市长吴晗写了《海瑞罢官》这部京剧本被文化大革命四人帮之一的姚文元批评而为文革揭开了序幕。

“琼州会馆”四字原来是当时海南商界名人赵玉山所题写的,后来才改用海瑞的集字。史载,海瑞书法,“楷、行皆佳,笔力精绝,功力深厚,静逸而无妩媚之态”。清末著名书法家康有为在其名著《广艺舟双揖》中曾评价海瑞的书法说:“其笔法奇矫且可观。”奇矫二字,正道出了海瑞书法的特点。从海瑞现存的书法作品来看,以行草书为最出色,笔力矫健,结体奇崛,极见功力。而他的小楷,亦规整可观,有古拙之气。据王振春的叙述,当时找不到海瑞写的“馆”字,只好找来他所写“食”与“官”两个边旁合并而成。

会馆内有楹联三对:

1。何若余:海籍南征家狮岛:南居北望念珠崖
2。黄少怀:琼馆壮观瞻,百尺楼台起狮岛,州人笃恭敬,千年桑梓话珠崖
3。黄遵宪:入耳尽方言,听海客瀛谈,越人乡语;缠腰数豪富,有大秦金缕,拂箖珠尘。

最珍贵的当然是最后这对由新加坡清朝第一任总领事时所题写的楹联,用的是其所擅长的隶书。这对楹联原来是放在天后宫的柱子上,后来移到会馆的大厅里。黄遵宪是广东客家梅县人,1891年到1894年出任清朝驻新加坡的第一任总领事。当时华人移民大多来自中国福建、广东各省,不懂普通话,所以有“入耳尽方言,听海客瀛谈,越人乡语”之说。“大秦”与“拂箖”都是指东罗马帝国;只不过在汉、魏、晋时代,称之为“大秦”;而到唐、宋时则称“拂箖”。



Tuesday, August 14, 2012

星洲匾额之旅:旧同济医院

旧同济医院是受到“古迹保存局”(Monuments Preservation Board)保护的建筑物之一。它面前的这条街,是余东旋街的延伸。可当年,同济医院前面的街叫哇燕街,街边还有热闹非凡的市集。哇燕,是马来语wayang的译音,原意是戏院,是因19世纪末座落此街的一家戏院而得名。

同济医院是1892年搬到哇燕街的。之前的二十五年,它都以“同济医社”的名义存在于单边街(Upper Pickering Street)卅一号。在那里风雨不改地施医赠药、扶弱济贫,不分种族,不分宗教。善人善行,于是民众爱戴捐款,官府赞许拨地,一座如今被国家保留的古迹建筑,当年就这样矗立在哇燕街三号,乔迁之时,同济医社正式更名为同济医院,为更多人行医送药。

旧同济医院是一座典型的华南传统建筑,中轴对称,包括一座庭院和天井的三重院落。建筑保持了中国南方建筑的习惯做法,在建筑的层次结构中非常重视大厅的天花板的高度。另一个典型的特点是屋顶。尽管在屋脊的装饰元素是华南常见的样式,脊本身却并非如此,不同于华南屋脊典型的曲线,这个屋脊是完全是直的。屋顶是装饰作品表现的是悬壶济世的场景,屋脊两端则收以波浪式的山墙装饰。

沧海桑田,因应现代医疗的需要,1976年同济医院又搬到了振瑞路的新大厦。哇燕街上的旧同济医院慢慢淹没在门前大街的车欢马叫的喧闹之中,相比周围越来越多的摩天高楼,身影越来越矮小。连所在的哇燕街也从新加坡的地图上消失无影了,连带消失的,是它背后许多珍贵的历史。

院大门上同济医院四字遒劲有力楷体榜书的大字为南海黄乘骥所题。

进入大门是个天井,走十来步,就到前院。前院内布置有古色古香家私,墙壁上高挂着许多古旧匾额与对联。这些匾额对联,多是创院时期保存下来的,内容大致是赞扬该院的仁风义行。作为早期华人唯一的中医慈善团体,同济医院之得到各阶层人士的鼎力支助,是理所当然的。我们从今日医院内保存着的匾额对联,可以清楚地看得出来。高悬于正院内的“善与人同”一匾,立于光绪十八年(1892年),为创院发起人及商号联合赠送。这批发起人及商号多至七十位,他们系来自不同的方言群,但却为创立一间惠及全体侨民的慈善团体而共同努力,确是新加坡华族史上的盛事。这块匾应应属同一人所书,厅内尚有一长联也出自其手,惜无法找到这位书家之材料。

大门两旁对联同人胞与量,济圣贤心。则为同治科甲戌进士顺德黄玉堂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所题,现已经改县于厅内。

此外堂内还有诸多名家题写匾额如、东渐西被义行可风谊笃桑梓、“ 惠周桑梓,以及长联等,件件皆龙飞凤舞,各尽其美,其中最长的一对为廿八字对,联曰:同志推心,皆以乐善为怀,况畛域无分,具片念之慈祥,便作万家甘雨;济人利,岂慎好施不倦,乃痌瘝在抱,种千年之德泽,咸歌一路福星。

由于早年海外上好字帖范本难得,这些充满翰墨气息场所,自然便成为当年许多爱好书法的学子心慕手追,流连之去处。

旧门两旁的楹联
现在的大门两边的楹联已被移走

Monday, July 2, 2012

商乡会书法:宗乡会馆联合总会

匾额书法在华人社会的应用极为广泛,用在商店、学校名、商会、乡会、花园等等,几乎无处不在。在中华文化中,匾额标明建筑物的名称和性质,是人们表达义理、情感的一种文学艺术形式,伫立于建筑物之上,画龙点睛,古建筑物的“眼睛”。

书法在商会、乡会,除了以书法写出的商会与乡会名为匾额外,还有楹联。华人会馆建筑的一大特点,即是门前庭柱上构思精巧的楹联。常常是寥寥数语,却显得文情并茂,加上中国独特的书法艺术,给人以思想和艺术上的双重美感。会馆内所有楹联皆出自远近书法名家之手,书体行、草、隶、篆俱全,或恣肆潇洒,或苍劲古朴,或清秀俊雅,其笔力之雄健,有穿木透石的力量,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艺术享受。

可惜,在新加坡这种在商会、宗乡会馆挂书法家写的匾额,雕楹联的风俗习惯已经逐渐消失。旧的建筑物可能还保留一些原有的匾额、楹联,新的就很少有人认真地继续跟随这种华人特有的文化习俗了。

成立于1986年1月27日的新加坡宗乡总会,对匾额、楹联的书法文化看来就不十分重视。总会的名字以书法家潘受先生的集字在建筑物外展示,已经算是不错了。2011年25周年李光耀先生赠送“和衷共济”牌匾,挂在建筑物外面,可以说是十分难得了。

这片“和衷共济”牌匾,是由新加坡知名书法家和刻字家合作的阴刻真金字横匾。

匾长11英尺(335.3厘米)、宽38英寸(96.5厘米)、厚1英寸(2.5厘米),选用泰国柚木板为匾面,黑色漆底共髹五层。

匾文“和衷共济”连同上款与下款,是老书法家曾广纬(75岁)的行楷,厚重有力。这也是宗乡总会成立25年来所收到的首面牌匾;曾广纬为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现任主席,其书法作品经常受邀参加国际重大书法展出,为新加坡活跃于国际书坛人物之一。

宗乡总会秘书长李国基说:“李资政赠送的这份厚礼,意义深长,四字赠言正是我们宗乡总会发展的方针。”牌匾已悬在总会大巴窑会所入口大堂上。

成语“和衷共济”出自《尚书・皋陶谟》:“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鲁语下》:“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衷是指内心;济为渡。意思是“大家一条心,共同渡过江河”。后人用以比喻同心协力,克服困难。

牌匾由牛车水“昌泰画廊”承造,并由画廊合伙人兼刻字家谢翰林(60岁)刻字。画廊东主杨昌泰(64岁)说:“柚木富油质,不受虫蛀,字体敷贴金箔,妥善保存,百年不会坏。”

中国的牌匾文化,自秦汉以来延绵二千多年,既集汉字书法与雕刻技巧于一体,也是一座建筑的历史与文化所在,可以是艺术藏品、临摹书法,可以追本溯源,佐证史实。



Monday, April 2, 2012

同德书报社 匾额凝聚沧桑

广东民路那排受保留旧店屋,其中一间挂着“同德书报社”的匾额,据说是孙中山1917年任大元帅时亲笔所赐。同德书报社於1910年8月8日正式成立,社址设於王家山脚,民国元年(1911年)迁至亚米年街51号。1985年由于市区重建,亚米年街51号被令搬迁到广东名路53号现址。同德书报社最初是潮州社群的书报社,但不久便与公益书报社、开明书报社合并,以同德为名。合并后开放门户,社员不再限于潮州人。

有关匾额变砧板的传闻,坊间有各种版本,但据同德书报社92岁老社员吴少强回忆,日军攻占新加坡时,当时一名姓葛的社员把匾额取下来,却又不敢拿回家,怕连累家人。

为了保护匾额,在巴刹当猪肉贩的葛社员灵机一动,把匾额拿到菜市场,反过来当切肉砧板,以此作为掩护。日军投降后,他马上把匾额送回同德书报社。

新加坡书法家邱程光认为牌匾上所题的“同德书报社”书体,并非出自孙中山先生之手。他说这是张裕钊的魏碑书体,其最大特色就是外方内圆,当时曾被康有为誉为“千年以来无与比”的晚清代书法大家;其书风在清末民初曾经风靡一时,并影响了日本书坛,形成关东一支重要流派。孙中山并非真正书法家,但其书法因得力于颜真卿、苏东坡及北碑,再加上自己的悟性,干大事业之气魄,加上身份特殊,所以腕底下每每能出现大手笔;这块匾很可能是由一位对“张体”书法造诣颇高的书家代题的。

书法家薛振传提供一张比较近距离拍摄的旧照片,地点是现在的广东民路(Cantonment Road)53号。当时他便觉得这块匾应该是由他人代笔的。驻新加坡台北代表处的一位宋先生表示同意他的看法。

在亚米年街51号德匾额
广东民路53号现址的匾额
广东民路53号现址的匾额

资料来源: http://www.sgwritings.com/108541/viewspace_44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