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历史文脉. Show all posts
Showing posts with label 历史文脉. Show all posts

Sunday, August 20, 2017

书法先驱杨草仙

杨草仙(1838年─1944年?),中国书法家,名梦台,字永光,号草仙,以号行于世。为中国四川简阳县人,祖籍达县。

杨草仙擅长草书、作诗、中医等,终其一生经常义诊,施药以行善。家族皆以耕读相传,而杨草仙童年时就随父亲杨隐奇学习书法,立下要“独立一家书”的心志。年轻时常在四川四处游览,喜好于各地名胜题字。1918年左右,开始了鬻字生涯。1922年,杨草仙赴日本参加东京书道大会,有许多中日书法名家及名流参与,作品在会中被誉为“三千年第一狂草通神之书”,于是获得盛名。隔年遇上关东大地震,于是在大阪与东京二地挥毫义买,所得全数捐助灾民。当年也远赴东南亚各国展览。19279月偕同其子及单亦如女士至台湾,在台旅居三年,于各地庙宇留下不少墨宝。当时台湾日日新报曾大幅报导他的活动情况,并誉扬为“中国三千年草圣”。

他的狂草艺术顶峰期是97岁(1935年)左右,据他97岁时自我评判:“数十年前书,判若两人。”可见先生97岁时的狂草艺术水平是他的顶峰期,其作品也较多,当他101岁时给冠群先生草书的大雅正风,其书法艺术的盛气丝毫未见有减退之势!杨草仙的狂草,褒贬不一。褒者认为他具有张旭、王狂草的特色,曾多次为孙文题写匾额。著有《书道谈话》六则,总吉他创作狂草书法的经验,他的墨迹深受世人珍惜,所以家中并无留藏。其书法甚得孙文、于右任称赞。至于贬者,则认为他的书法属于俗诞狂怪之流,如书法家陈定山就认为杨草仙“怪俗,或如墨猪,或如结绳,或如锅底刷,可谓书家一大劫运”。

据报导,他公开挥毫时,如同特技表演,常用三十余斤的大笔,在写字前会先打拳,以舒活筋骨,而后抱起大笔浸入巨大墨缸,再以笔写在白布上,表演后再供现场人士求取墨迹。

杨草仙是个传奇人物,杨草仙确切出生年岁,目前尚有争论,一般认为出生在1838年(道光十七年)。 不过也有研究认为杨草仙应出生在1859年前后,而夸大了将近二十岁。

杨草仙什么时候逝世也有疑点。一般认为他在1944年去世,享年106岁。可是,有种种迹象显示他在二战期间甚至之后几年都在新马印一带活动。新加坡书法家薛振传2014年游览麻坡古镇时,还找到了杨草仙於辛卯年(公元1891年)题写的“四合兴”匾额并拍下了照片。

网上有位1937年出生于泗水不具名的印尼华裔回忆童年生活时就提到杨草仙:“那时有个叫杨草仙的书法家,在中华商会表演书法,我也跟着跑去看热闹,只见人堆中,那老头一袭白长衫,长须长发,先打一下工夫才下笔。现在回想起来,真不知是那家的法规。60年代,吉云居酒家还保存杨草仙的一幅”寿”字条幅,看起来也不见得出色。战后爱国情结深厚,杨被视为汉奸一族的”附敌文人”,为人所不齿,遂不知所终了。”

马来西亚昔加末昔华小学战后积极筹款,据说当时杨草仙老人报效书法三千多元。

南洋商报1952117日第7页报道:“杨翁草仙书法展览会,将其鬻书二十巴仙献捐予森美兰华人接生院经费,在森美兰中华总商会联合各侨团学校主办之下,于十三日在芙蓉矿务会馆如期揭幕,一连三天,各民族人士前赴参加者甚众,尤其是吾侨乘此一举两得之机会,踊跃购买杨翁墨宝,已留纪念。三日之间,计售价五千余元,而森美兰华人接生院将获得千余元,杨翁“慈幼为怀”,诚可钦佩也。”

南洋商报又于1952118日第8页报道:“中国人瑞杨草仙书圣,于日昨莅临实天。”

又据南大校友网站记录,百十五龄人瑞杨草仙,於五三年二月十一日於客属公会个展之后,成绩甚佳,拨二十巴仙(约在千元)寄交商报,捐助马华大学。

新加坡书画家蔡卓南童年生活于芙蓉,在1952年就目睹过杨草仙书写书法的风采。他听说杨草仙当时从日本来新马挥毫示范。据说在槟城曾到钟灵中学参观留下墨宝。到芙蓉时听说已经105岁。以下是他的描述:

“另外一位我见过的人瑞书法家杨草仙,他是在芙蓉市游艺场内举行示范,需要买入场票。当晚,我和父亲很早便达到现场,争先选个好位子。只见杨老先生身穿黑色绸缎长衬,卷起袖子,在写字前喝了杯鲜奶,运了运气,才慢条斯理握起大笔,蘸饱了墨,开始写大字了。只见他一气呵成、一笔即就,完成了作品 草书《寿》字榜书。山城观众叹为观止,报以热烈掌声。”

从上面的报章记录与蔡卓南的忆述,可见直到1953年杨草仙还没有去世,还十分活跃于新马一带。他的儿子是原名杨守默的新加坡名作家杏影(19121967)。出生于四川的杏影1954年南来新加坡。可见在1954年他还活着的可能性很高。

从上述记录来看,杨草仙热心以书法展为华社团体义卖筹款,喜欢当众挥毫展示其书艺。这种种都为新马书法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


Tuesday, February 21, 2017

开拓新加坡书法的艺术家初探

王运开整理


俞龙孙
新加坡书法史必须在华人社区形成后才能开始,而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逐渐形成,却是要等待英国人开埠新加坡之后才开始。

就华人在新加坡的历史而言,其实要比英国人早约整百多年。新加坡原属印尼柔佛廖内王朝,这个土邦原先沦为荷兰殖民地,17世纪时当新加坡的还没有落入英国人手上时,已有在廖内华人于新加坡岛从事甘密种植,所以英国人于1819年登陆新加坡后,在岛上购置的土地中也有些是来自原华人地主。当斯坦福·莱佛士爵士进入新加坡时,新加坡已是一个约150人左右的小聚落。1824年,英国与荷兰签定英荷条约,新加坡与柔佛正式归属英国,新加坡南部的廖内群岛则保留为荷兰属地,正式瓜分了柔佛廖内,当时马来人约占新加坡人口的四分之三。然而,随着英国在新加坡的积极开发,这里需要大量劳动力,到了1867年,大量中国移民南下,华人实实在在地成为这里多数群体,并形成了华人社区。

郑鼎新
可以很确定地说, 19世纪殖民时代的新加坡,书法仅被用于满足特定需求,如作为商号牌匾、宗乡会馆、庙宇、园林、居所的牌匾、楹联、摆设等。虽然有资料显示,在清廷做过官的书法家曾于1886年、1902年和1904年来新加坡卖字,但是没有资料显示当时在新加坡本地有书法的教育与传播。直到20世纪初,更多受过良好教育的移民从中国南来,许多华文学校相继建立后书法才被传授。

《南洋书法》所收集到的资料显示以下书法家是在1911年或以前(中国清朝)出生:

01许耀焜(福建金门1838-1905年),
02杨草仙(四川简阳1838-1944年),
03谭恒甫(广东新会1870-1950年),
04黄少怀(海南文昌1884-1973年),
05郑鼎新(广东揭阳1885-1942年),
06蔡梦香(广东潮安1889-1972年),
07陈允洛(福建晋江1890-1981年),
08 嘉(海南文昌1899-1995年),
09许允之(福建金门1890-1960年),
10林学大(福建厦门1893-1963年),
11吳得先(福建诏安1893-1962年),
12慈航法师(福建建宁1893-1954年)
13俞龙孙(浙江嵊县1895-1991年),
14张廋石(上海嘉定1898-1969年),
15刘太希(江西涪丰1899-1989年),
16黎省三(广东丰顺1902-1999年),
17吴纬若(广东大埔1900-1980年),
18 岩(海南乐会1903-1968年),
19崔大地(朝鲜籍  1903-1974年),
20张丹农(广东梅县1903-1975年),
21王瑞璧(福建安溪1904-1998年),
22祝业殷(广东潮安1904-1957年),
23涂公遂(江西修水 1905-1991年),
24王纯德(广东澄海1905-1980年),
25柳北岸(广东潮安1905-1995年),
26施香沱(福建龙溪1906-1990年),
27陈景昭(广东潮安1907-1972年),
28 绿(福建晋江1907-1982年),
29黄勗吾(广东澄海1907-1980年),
30佘雪曼(湖南邵陵1907-1993年),
31陈人浩(福建福州1908-1976年),
32黄火若(福建金门1910-1994年),
33 受(福建南安1911-1999年),
34陈之初(广东潮安1911-1983年),
35松年法师(江苏海陵1911-1998年),
36黄载灵(广东台山 1895-1973年),
37李毓川(福建金门?- 1930年),
38黄葆生(不详)

可以这么说,这一代的书法家以文人为主,因此文化底蕴比较深厚,书法法度严谨,书法韵味也较浓。他们把书法作为一种人生终极的价值,为其传承而奉献;由于当时还比较保守,书法展览也不多见,且书法还属于馀艺,虽然对书法有独特的看法与体会,但是他们之中很少愿意从传统中跳跃出来尝试新的创作方向。

Thursday, August 25, 2016

纳丹 诗言志

新加坡前总统纳丹先生于822日晚上10时逝世。这位被誉为“人民的总统”的印度族总统,对中华书法的爱好,是众所周知,为大家所津津乐道的。他除了书写书法为自己发起的“总统慈善挑战”公益基金筹款外,也在多个场面当众挥毫,甚至到过中国少林寺挥毫。

纳丹总统身为印族,自2005年年底开始握笔学中国书法以来,至今写了至少200幅字,当中包括送给中国总理温家宝的“家家温饱”,送给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的“涛澜”,以及为本地慈善团体筹款的墨宝。

2011年“爱心礼物”慈善晚宴上,纳丹总统的书法作品“爱”,为爱心礼物”慈善晚宴筹得10万元。

纳丹总统经副总理尚达曼介绍,每周花一个半小时在总统府内练书法。总统每写一幅字,大概要用两三节课时间来练习,一个单字、从练笔划到连成一个字,至少要45分钟至一小时,有时要重复写很多遍,甚至弄到满手墨。

201261617日全球汉诗总会在新加坡举办“第11届国际汉诗研讨会”。17日晚总会于设在名流俱乐部Singapore Recreation Club二楼明达楼举行盛大欢送宴会,席开15桌。明达楼酒家位于新加坡政府大厦广场草坪东侧,环境幽雅,由原总会会长张兼嘉所经营。厅旁贵宾厢房,还开辟挥毫室,让爱好诗书的文人雅士挥毫,留下许多诗篇及墨宝。

纳丹总统莅临现场,赠送给总会的礼品是用书法写的一幅墨宝“诗言志”。当时第一总会长朱添寿代表全球汉诗总会向纳丹赠送对联条幅“纳玺中华翰墨宝;丹心星岛文化扬。”

纳丹总统学书法,是一种对文化认同,也起到了激励作用,对推广和提倡书法很有帮助。



Monday, October 20, 2014

当代新加坡书法初探

谈新加坡当代书法,我们还是采用三种当代书法流派的说法:现代派、创新派与传统派。

传统派与现代派

新加坡当代书法,基本上是传统派的天下。

严格来说,当代新加坡书法没有中国书法"现代派"的创作与尝试,因为新加坡书法界没有人探讨汉字解构作为书法未来要走的方向的尝试。

创新派:少数字书法派

新加坡目前最多的尝试是在源自日本的介于现代书法派与创新派之间的的少数字书法派。

新加坡的少数字书法派有两组人:创意书法与非常书法。

创意书法是由新加坡美术总会提出来的。但是什么是创意书法,并没有人加以阐述。2011年举办的现代创意书法展"温故知新"中,梁振康会长只提到"寻求突破传统局限,提倡有意识的组合,与具有创意教导的"书法。就所展出的作品而言,基本上是写中文字、大多数作品在字结构上进行设计式温和重组的少数字书法。

非常书法(Extra-ordinary XO书法)是新加坡资深书法家薛振传先生提出来的。他在今年4月出版的"南洋书法"半年刊的创刊号提出三大概念9个原则,应该说是新加坡在这方面提出理论基础的第一人。

创新派:糊涂字

除了少数字书法派,比较接近创新派书法的是林子平先生的"糊涂字"。林子平也是个画家,独爱画树,他后期的书法看起来就令人有进入丛林的感觉。可是有人认为这这种字只能算"书法画"。看来这里有些争议。林子平没有提出他书写"糊涂字"的理论,在他来说,写糊涂字是自然而然的事。

创新派:当代书写风格

谈新加坡当代书法,也必须提到一个人,那就是有争议性的陈瑞献。他写的基本是传统汉字书法,但就章法而言,他是新加坡依照当代汉字"横左竖右"书写格式来写书法的第一人,这在中国都不常见。这种当代书法书写格式如果成为历史上被接受的格式,陈瑞献的坚持或者应该被我们关注。

注:参考资料:

林子平的糊涂书法: http://thecccentre.blogspot.sg/2014/03/blog-post_23.html

Friday, August 15, 2014

新加坡创意书法:新瓶盛新酒

左起:杨昌泰、何和应、丘程光、吴耀基
第一个推动新加坡创意书法的人应该是抽象画家何和应。

以下是2001年10月15日联合早报的记者吴启基的报道:

1995年开始举行的创意书法展,经过19982000年每年一次的展出,新加坡创意书法到底具有什么特色?

多年来从事创意书法创作的何和应说,经过多年来的不断开发,创意书法已经从旧瓶新酒、旧酒新瓶到目前的新瓶新酒,这也等于说,本地的创意书法,已经从形式、内容的改变到颜色的改变,最后发展为三维的立体艺术。

创意书法四友展的四位展出者都是创意书法的积极创作者和推动者,从事创作也有数十年时间。另外,4个人的书法风格精彩、各有特色,每人10件作品,创作的材料有:宣纸、木板、石材和玻璃。

何和应:半边书、倒书最拿手

何和应的创意书法作品,曾经在中国山东藤黄阁创意书法赛中得到金奖,参加这项比赛的同道来自台湾、香港、泰国等地,作品多达300多件,他的作品,被评为:在文字结构上做了重大改变,而依然能够被清楚阅读。

他善于利用半边书、倒书等形式创作,也喜欢利用名家字帖或甲骨钟鼎中的好字创新处理。这次展出中,何和应把王羲之《兰亭序》中的“曲”字抽离出来放大,有时他也大胆地把字体解构,使某些单字出现绘画的图式,但为了帮助公众观赏作品,有些作品他会附上释文。

吴耀基:重草书的布局和章法

书法家吴耀基的创意书法,讲究的是毛笔线条转动的气势变化,最常写草书,然后在布局和章法上寻求新的发展面貌。

他的作品用字,并非是自作自创,不少是古人名作、名句的摘用,作品也分成多字、少字两种,在谈到风格的变化时,他说,风格应该是逐步形成的,由于自己是从传统中走出来,字形还是严守可读和可认两项准则。他的作品,很少设色处理,对此,他表示,一切的改变,应该是以个人的审美趣味为依归。

丘程光:以熟练的篆隶“破我”

和其他3位一样,书法家丘程光从事书法创作也有30多年时间,他说,从事传统书法多年,发觉到书法要发展,有必要做出改变,尤其是中日韩等国都有人从事创意书法,创意书法已是时代趋势。

他说,创意书法的探索,道路漫长,但重要的是要“破我”,创作手法上,他用自己熟练的篆隶来写字,所用的是佛教中的偈语,此外,他也以象形字来画彩图,旁边加上小楷的书法。

杨昌泰:具立体感,结体丰厚

大家对杨昌泰的创意书法,应该早有认识,他过去的作品是把书法写刻在木板上,近年来他更大胆地让所写的字更具立体感。

他的作品,风格非常突出,他的文字书法,结体丰厚,颇有乃师崔大地的精神面貌。最近的作品,先用宣纸下笔,然后用较厚的水彩纸设色,颜色的应用非常随意、随兴。


 《联合早报》吴启基 (2001-10-15)

三维立体书法


Wednesday, June 11, 2014

林肇刚谈林子平的书法

很少有人谈林子平的书法,已故林肇刚先生是少数谈论林子平书法的人之一。以下是林肇刚谈林子平的书法的文章,写于1991年。



在新加坡艺术界,林子平是一个颇为活跃的书画家。多年来,曾多次参与国内外书画展。由于一直没有脱离艺术活动,艺术界对其人艺能耳熟能详。然而,书画兼长的林子平,一向只展出他的彩墨画,书法作品则较少公开展出。理由很简单,即从经验中,他觉得字比画难,所以他对书法的要求严格,结果少展出。

自古以来,画家兼学书法是平常事。书画有许多共同点,以书入画早已是画家追求的鹄目。林子平画的是彩墨画,更容易体会到书法对彩墨画的重要。他从事绘画以后,深感到要提高绘画的水平,书法的造诣必不可少。因此,他一面画画,一面写字,双管齐下,不分轩轾。现在许多画家不重视书法,林子平正好相反,已属难得。

对于绘画,林子平强调写生,反对临古或仿古。他认为通过写生,才可以摆脱古人的框框,创造吃自己的风格。但是写字是无法靠写生,必须靠临碑帖才可见功。康有为说:学书必须摹仿,不得古人形质,无自得性情也。临摹是书家不二法门,这点林子平是了解的。在绘画创作,他反对临古、仿古;学书法不得不临抚碑帖。他怎么处理这个矛盾?原来临碑时,他极力摆脱个人的桎梏,把多种碑相互对换临摹,让人看不出他的字出于哪一个碑。我们看他的书法,知道它是写碑的,却看不出它受哪一个碑的影响最大。由此可见,他写的字和画画,从刚开始就着眼在塑造自己的面貌。

中学时代,林子平对书法发生兴趣,初学柳公权,写得一手几可乱真的柳字在学校书法比赛中,获过奖状,并得到老师黄载灵的鼓励,使他对书法酷爱愈深。黄载灵介绍他读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这部论书著作促使他放弃了体势劲媚的柳体,致力于写碑。几十年来,他临过的碑版有礼器、乙瑛、史晨、张猛龙、张迁、天发神纤、龙门十二品、颜龙、石门颂、石门铭等。范围极为广泛,几乎南北重要的碑刻都被临过。而对传世的历史代帖,他只观赏学习,临摹功夫较浅,,可以说,林子平是一位写碑的书家。

碑帖之争,是清中叶以后才出现的。谁都知道,唐以前没有刻版的帖,书家无不是写碑的。唐代出现了刻版的帖,书家才转而写帖。书史上赫赫有名的欧阳询、褚遂良临兰亭序的神龙本定武本,是开帖学的先河。到南唐刻昇元帖,而畅其流。宋太宗刻淳化阁帖,帖学因而大盛。根据淳化阁帖增减的有潭帖绛帖大观帖,以后更发展为米元章的宝晋斋帖,刘次莊的临江帖,宋绶的赐书堂帖等,真是指不胜学。帖流传广易得,成为书家学习的范本。从帖学中的确培养出不少大家,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然而,帖不断翻刻,系统变乱,体貌失真,学帖难得善本,英绝之士不能再拘守故辙,要另辟蹊径。清代金石考据之学的蓬勃,秦砖汉瓦,残碑断碣,都成为考据的对象。受此凤气的激荡,阮元著了南北书派论北碑南帖论二文,提出崇碑贬帖之论。包世臣的艺海双辑,大力支持阮元。到了清末康有为的广艺舟双辑问世,学习六朝碑版蔚为风气。康有为说:迄于咸、同,碑学大播,三尺之童,十室之祉,莫不口北碑,写魏体,盖俗尚成矣。

清末以来,写碑的人骤增,但写帖的人亦复不少。平心而论,碑学雄强庄严,适宜于匾额碑刻;帖则妍丽飞舞,宜用于行草尺牍。碑帖各有所长,不可偏废。其实,对书法艺术真有贡献的书家,都是碑帖兼攻并学,善于截长补短的。

虽然是临碑,林子平少写篆、隶、正书,而专意于行书。他的行书脱胎于碑,与帖学书家的行书异趣,但却写得潇洒朴素,富有金石味。他追求的是书法的艺术性,不斤斤于一般书家所严格要求的清规戒律。他是画家,写字是为了配合自己的绘画,这点他是达到了。


Thursday, May 29, 2014

新加坡书法历史分期试探

通过划分历史时期来谈新加坡历史,是希望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其发展特点及规律。

书法是华人独特的艺术形式,1819年新加坡开埠时,据说全岛只有150多人,华人约30人。因此新加坡的书法历史只能从开埠后大量华人移居新加坡后开始。

新加坡的书法发展,从开埠后华人创办私塾学校,第一代移民书法家努力耕耘,到第二代茁壮成长,大约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世纪开埠后私塾书法教育

新加坡于1819年开埠后,华人从马来亚马六甲等邻近地区纷纷前来。随后中国的福建、 广东等省也有大量移民南来,导致华人人口迅速增长。由于华人一向注重教育,私塾学校的创办也随之而来。据德国传教士GH•汤姆生的报告:开埠10年后的1829年,在新加坡就有3所华文私塾:“一所广府人学校位于甘榜戈兰,另一所广府人学校在北京街,一福建人学校也位于北京街”。

1840 年后  随着到新加坡的华人迅速增多, 成分也越来越广泛  除了农民  手工业者  小商人外, 一些华侨知识分子也不断迁入新加坡。1849年,福建帮首领陈金声创建的崇文阁学堂。1854年,陈金声又与陈振生,杨佛生等12人,合捐创办了著名的“萃英书院”。据英殖民当局的统计,截至1885年,新加坡共有51所私塾学堂。

但是总的来说,当时的私塾学堂,大多附设干华人庙宇、宗祠、会馆内,规模小,设备简陋,学生数十名,教授传统儒学的《四书》、《五经》、《三字经》、《千字文》等,教师亦是从中国国内聘请的科举落第者,教学采用方言讲授。

可是这些私塾在推广书法教育方面举足轻重。写字是私塾学习内容中一项很重要的掌握文字的主要方法,私塾中书法教育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掌握字的形态,并把字写得整齐美观。所以对学生要求很严格,以描红、临摹碑帖为主要教学内容。一般都是由老师打影格,学生照着写。经过一段时间,便临摹字帖,一般都是临颜柳欧赵等体。再过一点时间写米字格,锻炼学生的间架笔画肥瘦能力。最后,印好方格在下,白纸在上进行书写。

有资料显示,在清廷做过官的书法家曾于1886年、1902年和1904年来新加坡卖字。可见当时华人社会对书法还是很重视的。我们猜测,一些当时的社会领袖如陈金声等,可能就是在私塾写过书法。这个时期书法教育是以教导学生写好字以应付日常生活文书、题写商业招牌、宗乡会馆名字、春节挥春等,还没有资料显示当时出现过有名气的书法家。

第二阶段:20世纪新式学堂的书法教育

进入2 0 世纪后  由于中国教育制度的变革, 新式教育在新加坡也随着兴起,私塾、 书院逐渐为新式学堂所代替。

新加坡第一所采行近代学制的华文小学,是1905年陈楚楠等人发起设立的养正学堂(后来改称崇正学校)。它的创立,标志着现代华文学校在新加坡正式诞生,对当地华侨地缘会馆创办现代华文学校,产生极大的影响。接着下来大约二十年里,另十多所华文小学:养正(原名广肇学堂)、应新、启发、端蒙、道南、育英、中华、爱同、崇福、崇本、南华、南洋、工商等等相继创建。中学方面,南洋女中创办于1917年,华侨中学创办于1 9 1 9年。二次大战爆发以前,公教中学与中正中学亦于19351939年开办。

到了1 9 2 9   新加坡已有华校 2 0 4  ,学生1 4 0 0 0 多人 ;到 1 9 3 8  ,发展到 3 2 9  ,学生 2 8 0 0 0 多人。 新式学校在学制、课程与课本等方面, 大体参考中国国内同类同级学校, 但一般都设有英文课程, 以适应新加坡社会的需要。

这时期的华校,从小学到中学,每一位学生都要学习中华书法。一般而言,在小学时学校规定每位学生每周必须交二篇或以上的大楷给华文老师,有些学校还规定学生每周必须交一篇小楷书法作业,华文科考试成绩书法佔百分之十,平时测验佔百分之三十。当时,虽然不是所有华校都把书法算在正式学业成绩中,但老师们对书法的要求是十分严格的。因此当时的华校学生,人人都能执握毛笔写书法。

这时期除还有一个令人注意的是不少政治人物到访与许多文人移居新加坡。这些人中,对新加坡书法教育与发展有很大影响的包括吴纬若、谭恒甫、许允之、李毓川、崔大地、施香沱、陈景昭、潘受、吴得先、黄国良、颜禄、王瑞壁、陈人浩、黄勖吾、黄火若等等。

这些人可以说是新加坡第一代书法家。他们在中国出生,南来新加坡之前,很多已经在中国学府受过严格的文学与书法教育。他们南来时,正好碰到新加坡华文教育与华校蓬勃发展的机遇,不但从众多的华校生中培养了不少新一代的书法家,也鼓舞了这些书法家继续为新加坡书法的传承做出贡献。

第三阶段:20世纪新加坡自治后书法社团林立

新加坡于1959年从英国殖民政府手中取得自治,从1960开始实行以英语为主的双语教育政策,到了1987年,新加坡传统华校基本都已经转型为双语教育学校,而学生在学校书写书法的机会逐渐减少。

可以说,在1987年以前,第一代移民书法家从传统华校中取得了源源不绝的生源。第二代书法家在第一代书法家的悉心栽培下,到了1987年已经羽翼丰满,可以展翼高飞了。第二代书法家有:林子平、曾广纬、陈声桂、朱添寿、廖宝强、邱少华、丘程光、何业波、杨昌泰、徐祖燊、吴耀基、许梦丰、曾纪策、薛振传、陈建坡、洪云生、曾守荫,何钰峰等等。

第二代书法家除了本身不断努力耕耘,还为推动书法发展而成立了几十个书画团体。新加坡书法家协会、狮城书法篆刻会、啸涛篆刻书画会、乐龄书画会、汉石书艺学会、心海书学会、墨澜社、新城书画学会、长青书艺协会,等等都是在新加坡独立后成立的。这些团体在80年代以后,毅然负起了书法传承的重任。

第四阶段:21世纪书法传承,敢问路在何方

进入21世纪的新加坡书法,环顾周围学习书法的人士,乐龄人士成了最大群体,而年轻人对书法兴趣不大。这迫使我们思考的一个问题:客观环境会不会导致大家,特别是年轻一代对于学习钻研中华文化产生了不同的认知偏差,因而造成书法艺术的传承发展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困难?

书法在新加坡整体上停滞不前,但是我们也看到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新趋向。目前学校开始注重培养双文化学生,并积极在学校展开传统艺术文化活动,导致许多学校开办书法课程。来自中国的学生中不少已经在中国接受了有系统书法教育,他们必会在我们的学府中激起不小的浪花。

我们希望这个新的趋向持续下去,并期待新加坡书法的振兴。


注:本文转载自“南洋书法”半年刊创刊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