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anuary 31, 2017

苏德茂:从2016年的三个展览谈起

同往年一样,金秋时节在全民欢庆国庆的时候,新加坡各场、馆、堂的各种美术展览纷纷登场了。

近几个月,最具典型意义的书法展览有三个,为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它们是:

一、南洋雅集、南洋书法中心与南洋艺术馆的联合展览(201699日至11日);
二、2016年陈之初博士美术与入选作品展(20161127日至30日);
三、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办的第二十四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新马部分)(20161210日至12日)。

这三个展览,体现了三个不同层次,有不同的意义。

南洋书法展

第一个展览,参展的大都是刚刚学书法三、五年的爱好书法人士,他们来自几个不同的书法团体及他们的导师林锐彬、马双禄、黄光华、陈财田、吴圣平与王运开等等。展览的作品,一方面展示学员的成绩,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几位导师辛勤教学的成果。

展示作品的未来书法家们,学习异常勤奋努力,学习中以临帖为主。有的学员半年后即进入试创作阶段,如今创作的作品汇集于百胜楼新加坡国际拍卖公司展览大厅,琳琅满目,各种书体各呈己能,各具特色,洋洋九十件作品集于一堂,书者个人欢欣鼓舞、喜上眉梢,参观者人人称赞不已。

导师们教学时,对不同背景的学员,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紧紧的抓住精准临帖这一环节,配合临帖,或颜或欧、汉隶或米芾行书、大王(羲之)新王(铎)或标准草书(于右任)或书谱(孙过庭),进行结合实际的教学创作指导,领悟性强的学员,一年多就能初步熟悉所学书体的风格,初步掌握创作要领,二、三年即能全面看到一定的可喜成绩。这与坊间一个月学会书法的臆语,有天埌之别。

看到他们的成绩真令人高兴,这是学员们努力的结果,也是循序善诱、淳淳教导的导师们的汗水所凝结的。

他们的成绩,可见展出期间发布的“南洋书法展2016”作品集。

这样的展览已连续办了三年,真是一年比一年的人数多,一年比一年的作品质量好,可喜可贺。祝贺学员们书法的学习,年年都有长足的进步,祝贺导师们的勤奋工作,赢得更丰硕的成果。

陈之初博士美术比赛与入选作品展

第二个展览应视为全国艺术创作的一次检阅。就书法部分而言。可视为已有相当成就,并奋发向上、有相当创作实力的书法家们展示作品、较量实力的大舞台。

影响未来的艺术大师(包括书法),大部分在这里产生。人们期望着。

关于本年度陈之初艺术奖及入选作品的部分书法作品的鉴赏,另有专文介绍。

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新马部分)

第三,在义安文化中心展厅展出的第二十四回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

世界书法文化大展,我曾经参加过第二回、第三回的展出。看过本回展览,由衷的感到新加坡创作水平有极大的提高;那时写隶书曹全占相当部分,另一部分为颜体楷书,余下皆为自由体,行、草书极少。如今(一)各种书体都有,彩色纷呈,且作品质量也有提高;(二)新人层出不穷,许多老书法家仍然活跃在书坛上,参加活动人数倍增。这是十分可喜的现象,表明新加坡书法文化蓬勃发展。

同时展出的还有马来西亚的参展的全部作品及新加坡的特邀书法家的作品。

这个展览的第一个看点是小学、中学、成人组参展的金、银、铜奖获得者与参与的入选全部作品。

从作品来看,新加坡与中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已无更大的差距。新加坡能参于世界的展出、面向世界,一方面赖于我们的老中青书法家,另一方面,更赖于狮城书法篆刻会的领导丘程光、曾广纬、陈美娟的热情、开创性的工作,我们应该衷心的感谢他们的贡献。

马来西亚小学组少儿们的作品,很开放,写各种书体的都有。我认为是因为他们的教学得法,适合少儿的特点,学隶书、学北碑,故此取得不俗的成绩,也奠定良好的基础,养足底气,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条件。尤为领奖上,这些天真、活泼的孩子们当场挥毫,毫不怯场,更使人目不暇接。这与马来西亚书法家刘明亮、林清忠等人的成功教学,密不可分。

尽管从作品上看,我国的大部分的创作都很精心,但受水平与观念的限制,创造力迸发的程度,我认为还不够。我国中学组、成人组的高水准作品不多,且以唐楷欧体书为主。

我国的书法教育处于自由放任的状态。导师们各行其是,所谓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新加坡主管艺术教育机构,应制定相关的教学大纲、编写教学参考书或统一教材,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和指导,使新加坡的书法教育逐步纳入正轨。

我不认为中国的参展者们的参展作品的尺幅与新、马的同大小,至少中学组、成人组要大至四尺对开或整四尺纸,否则尺幅过小,不利于书写,限制创造力的发挥。

这个展览的另一个看点是特邀作品成系列。大约40件左右把新加坡著名书法家的作品,做了一次全面的展示,为国人提供了一次丰富的视觉飨宴,是一次高档次的展出,作品数量之多,质量之高为国内少见。参观这个展出,对学习书法的人,是一次生动的、具体的大课堂。这次展示了:

曾广纬、丘程光、许梦丰、陈建坡、曾纪策、黄明宗、吴耀基、李士通、杨昌泰、张有铄、王怀正、张爱强、李嘉仪、张受人、兰炽群、陈亮、江妙云、傅有权、李凌千、马双禄等各位著名书法家的作品。

钱钟书讲中国律诗之美如带着枷锁的舞蹈。草书也应如此。在特邀作品中,书法发展的新动态是狂草,亦称大草的草书作品已经在新加坡发生、发展。狂草充分发挥写意、创造的品格,把草书(大王小草十七帖、孙过庭书谱、怀素小草千文)的线条的飞动、结体的变化、气韵的流畅、章法(包括墨法)的变幻发展到极致。书法家吴耀基、张受人、兰炽群、李凌千、张铭恩诸位先生及未参展的刘鎮泓、黄少夫、苏德茂等等的书法家们,正根据自己的理解,各呈己能在表现,在创造。敬请大家引起关注。看看是谁的笔墨舞蹈,跳得最美、最酷!

苏德茂

2016.12.24

Friday, November 4, 2016

2016年 翰墨交辉—中新书法联展在北京

【翰墨交辉—中新书法联展】
次回合展113日至6日北京民族文化宫隆重推出
开幕仪式5日上午10时举行

继【翰墨交辉—中国·新加坡书法联展】于今年110日至16日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成功一连展出七天后,第二回合展将在113日至6日,移师中国北京民族文化宫举行。

这项由中国书法研究院、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联办;北京同道艺术中心承办的联展,将在115日上午10时举行开幕仪式及现场交流笔会。

中国参展阵容包括農業部原部長,全國人大常委,中國書法研究院名譽院長劉中一、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蘇士澍、中國書協分黨組書記暨常务副主席陳洪武、中國書法家協會副主席申萬勝、言恭達,吳東民、毛國典;中國書協會中央國家機關分會常副主席副會長白煦,副会长張傑、金運昌;中國文聯書法藝術中心主任劉恆;中國書法研究院副院長,大連書法家協會主席李晏清;中國書法研究院副院長宗家順,中國教育科研究院研究員李鑫華,享誉中国神州书坛名家白秋晨、卢中南、杨秉延、苗培红、朱培尔、龙开胜等在內的74位知名書法家之大作,將在本次展覽與来自新加坡44位书法家作品联袂展出。

新加坡参展名单内,有四位荣获新加坡文化奖的得主林子平、黄明宗、陈建坡与许梦丰压阵;其中多位参展者多为新加坡各大书法,美术团体组织之领军人物,及曾多次在国际书法展中亮相的名书家,其中有前高级政务次长何家良、六十年代上海书坛神童胡考、新加坡书坛资深书家曾广纬、董乙村、廖宝强、薛振传、赖瑞龙、朱添寿、李淑芝、吴耀基、杨昌泰、曾纪策、张有烁、丘程光等。

翰墨交辉—中国·新加坡书法联展】可说是本世纪以来新加坡与中国之间第一个以国家规模级主客报聘式的大规模书法联展;上一次单边的中新书法交流展是在200111月于北京举行。
54日开幕式之后进行的笔会中,除了中国书法研究院主力书法家们在现场献艺外,新加坡方面参与交流将有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席曾广纬、副主席吴耀基、顾问丘程光、秘书长陈美娟、理事王怀正、沈松机、潘汉耀等,同时来自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常务理事兼新山联委会副会长林清忠,与马来西亚书艺学会理事沈庆隆,也将在笔会上亮相,这场难得在京城一见的三国书家群笔墨交流,必将把当天的活动再推向另一个高潮。

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是在1991年一项全国性常年书法展“狮城墨韵”的基础上,经过一段时间酝酿,机缘成熟后,在19942月间获得新加坡政府社团注册署批准下成立。该会为活跃于新加坡乃至国际书坛之书法团体,历年来在国际书法界组织策划或参与不少国际书法展览活动。

展览每天开放时间为上午9时至下午4时,欢迎踊跃前往观展。

新加坡参展阵容:

曾广纬、林子平、董乙村、何家良、朱添寿、廖宝强、黄明宗、胡 考、薛振传、赖瑞龙、陈建坡、曾纪策、丘程光、许梦丰、吴耀基、陈美娟、李淑芝、林万菁、张有烁、纪民贞、杨昌泰、邹戴英、王怀正、潘永强、关奂璀、关明机、沈松机、陈翼松、李美美、蓝炽群、黄培忠、张铭恩、王源枝、林端媛、苏德茂、张受人、李凌千、林锐彬、陈福明、李士通、陈合新、林纬信、王运开、张爱强。

中国参展阵容:

刘中一、苏士澍、陈洪武、张 杰、白 煦、金运昌、李晏清、宗家顺、李鑫华、刘 恒、申万胜、言恭达、吴东民、毛国典、白秋晨、卢中南、杨秉延、苗培红、朱培尔、龙开胜、孙 震、黄彦军、亓俊平、王海军、陈宝山、陈浩钦、宋元鹏、龚子猛、程学刚、冯小华、叶丹奇、朱光泽、陈金良、胡玉忠、顾献忠、尹汉洲、王英杰、黄可鑫、刘晨阳、傅乐平、孙宪法、刘光泽、王廷有、邵克达、郭尚勤、傅炳榕、周文生、吴 旭、于建国、王怀超、黄超华、熊 刚、杨永会、李永明、廖德宝、勾兆琳、仇国华、黄砚溶、刘建中、胡 伟、黄世康、樊志荣、薛 卫、李光华、柴景章、宋同中、李清鹤、朱延波、陈利民、胡 健、孙吉锋、张向炜、王述德、胡永胜。

2016年 中国·新加坡书法艺术交流展

江岛明珠凝情谊·翰墨飘香迎未来
中国·新加坡书法艺术交流展
1115日南京江心洲隆重推出

经历了7年多的开发建设,新加坡与江苏合作理事会框架下旗舰项目,新加坡·南京生态科技岛花园城市面貌已初具雏形,为配合岛上文化措施建设的落成,及迎接而今年11月第十次新苏合作理事会即将在南京生态科技岛胜利召开,新加坡书法即将登陆江心洲,并与江苏省及上海市书法家在江岛上举行长达一个月的书法交流展。

这项以“江岛明珠凝情谊·翰墨飘香迎未来”为主题的新中中新书法交流展,已经定于11月下午3时于新建成的江岛新天地美术馆举行开幕仪式;届时新加坡、南京和上海的书家,也将在会上举行一场交流笔会,以志此盛事。

本展由南京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南京市书法家协会、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及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联合主办;三地共有两百位书法家参加此次的展览。

作为主地的南京参展阵容中,有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言恭达、江苏省书协主席孙晓云、副主席李啸、王卫军、刘灿铭、谢少承;江苏省公务员书画家协会副主席张俊、江苏省书法院副 院长卢立彬、江苏省书法研究院院长郑必宽、江苏省甲骨文学会副会长王道云、南京市作家协会顾问俞律、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邱世鸿、南京市书法家协会顾问徐纯原、桑作楷、邵希平、孙少斌、苏金海、端木丽生、魏建勋;南京市书协副主席王刚、朱敏、薛龙春、陈金纯、朱德玲、常汉平、徐澄、黄之金等95位名家。

为了这次书法交流展,上海书坛派出的54位参展者,也是上海书坛的主力人物,其中有上海市书协顾问王伟平、钱茂生;主席周志高、上海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张淳、上海市书协副主席刘一闻、戴小京、徐正琏、孙慰祖、张伟生、李静、丁申阳、宣家鑫、徐庆华、王国贤、晁玉奎;上海书法家协会主席团委员田文惠、田金生、周斌、周敏浩、胡卫平、盛庆庆;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乐震文;上海中国书法院执行副院长张耀伟等。

新加坡参展队伍容中,则有四位国家文化奖得主林子平、黄明宗、陈建坡与许梦丰;还有前高级政务次长何家良、前国家艺术理事会理事长朱添寿押阵;新方名单内不乏多位新加坡各大书法,美术团体组织之领军人物,及曾多次在国际书法展中亮相的名书家,六十年代上海书坛神童胡考、新加坡书坛资深书家曾广纬、董乙村、廖宝强、薛振传、赖瑞龙、朱添寿、李淑芝、吴耀基、杨昌泰、曾纪策、张有烁、丘程光、王怀正、潘永强;《南洋书法中心》艺术总监王运开,曾多次在新加坡书坛个大展获奖的纪民贞、李凌千、林纬信、沈松机、张爱强、陈翼松、薛献霞、梁静丽等书法作品,都将会在江心洲上亮相。

展览将从1116日至1231日,在江心洲环岛东路99号江岛新天地美术馆作一个月半的展出,入场免费,欢迎各界前往观赏。

新加坡参展书家名单:

曾广纬、林子平、董乙村、朱添寿、廖宝强、黄明宗、胡考、薛振传、赖瑞龙、陈建坡、曾纪策、许梦丰、张有烁、丘程光、吴耀基、陈美娟、林万菁、纪民贞、杨昌泰、邹戴英、王怀正、潘永强、关奂璀、关明机、沈松机、陈翼松、李美美、黄培忠、张铭恩、潘汉耀、卢瑞美、叶汉源、蓝炽群、江士豹、吴奕明、周和顺、林爱莲、张雅梅、陈凤英、梁静丽、薛献霞、洪雅荫、张受人、李凌千、陈福明、李士通、陈合新、林纬信、王运开、张爱强。



Sunday, October 9, 2016

2016年:新日书画交流展

为了庆祝新加坡与日本建交五十周年,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醉花林俱乐部与新加坡日本文化协会于醉花林四楼的展览厅联合主办了“新日书画交流展”。这个展览会于108日上午1130分由华族文化中心总裁朱添寿先生主持开幕。展览由8日起开放给公众参观,一直到12日。

展览会由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与李式基金赞助。

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自1994年成立以来,便一直与日本有着书艺上的交往。19948月与新加坡日本文化协会主办了“日中新妇女书法暨新加坡花艺展”,同年9月又举办了“日本天真书道会会员书法作品展”及参加日本兰亭笔会在东京新宿中心举办的历届“国际兰亭笔会”。

除了纯书艺交流外,狮城书法篆刻会也从日本引进了刻字艺术,并于1996年与新加坡日本文化协会举办了“第一回国际刻字新加坡展”。

参加书画交流展的新加坡书家有:曾广纬、赖瑞龙、曾佳品(已故)、朱添寿、丘程光、刘奇俊、何家良、陈建坡、许梦丰、杨昌泰、纪民贞、潘永强、张有铄、吴耀基、陈美娟、黄培忠、王怀正、沈松机、关奂璀、陈翼松、关明机、卢瑞美、潘汉耀、黄绍清、李嘉仪、邹戴英、林纬信、张铭恩、江士豹、陈福明、张受人、李明爱、李凌千、王运开、张爱强。








Tuesday, October 4, 2016

2016年:许梦丰获颁新加坡文化奖

Photo by the Straits Times
2016104日 星期二联合早报黄向京报道:

许梦丰 诗书画皆有情

今年出炉的文化奖得主许梦丰(64岁),是新加坡非常少见融诗书画于一体的艺术家,皆自学成家,在艺文圈中,旧学之好是公认的。

他接受《联合早报》专访时说,诗书画是中国历代文人尤其是明代文人的特征,如今现代社会人浮心躁,比较少见。凡提到心喜的诗人,他马上吟咏几首,谈起书画种种,也滔滔不绝。

得奖对许梦丰来说是“艺术界给予的肯定,也是鼓励”。他认为,成就不是个人得来的,是父母与师长、社会上的朋友与各阶层人士的鼓励造就而成。他特别提及啸涛篆刻书画会的同伴——李福茂与陈建坡,艺术路上彼此鼓励赞美,一同成长。

也是文化奖得主的陈建坡受访时说:“老友梦丰不仅诗书画皆佳,书法传授也自成一套,年轻一代书法写得好的,出自他的门下。作为啸涛篆刻书画会中坚分子,梦丰对画会影响很大,因为他在各方面都很认真,画会很多成员对他很敬仰。”

好与古人为师为友

许梦丰单身,花鸟为伴,37岁从中国银行辞掉文书部经理,全心作诗书画,平时甚少卖画,以教画维生。陈建坡将他比喻为“现代林逋”(宋代隐士),恬淡好古,与世无争,梅妻鹤子。

许梦丰也是新加坡书法家协会高级评议员、狮城书法篆刻会名誉理事、双林寺艺术顾问和艺岭书画会顾问,经常在国内外获书画奖,常作书法示范与推广古诗艺术。

许梦丰好与古人为师为友,喜欢的书法家有东晋的“二王”(王羲之和王献之父子)、唐代的褚遂良、宋代的米芾、苏东坡和元代的赵孟頫。他至今写了三四百首诗,1998年出版《梦轩笔荟》诗集,偏爱的诗人有唐代的杜甫、李商隐、白居易、宋代的苏东坡、杨万里。

画家的艺术启蒙为母亲及中学华文老师陈兴,与已故书法家陈人浩、潘受亦师亦友。潘受生前曾在许梦丰一幅八哥与九重葛画题上赠诗“三绝期君续郑虔(唐代著名诗书画家),诗书画蔚梦丰梦”。许梦丰说:“诗书画是一个整体,三者结合最好,从一张画里通过诗文能看到艺术家内心的表达。”

许梦丰去年为庆祝新加坡金禧50周年画了一幅彩墨画,取材路边经常看到的大红色九重葛(也称“宝巾”),老枝杆延伸出的长条在风中摇曳,风姿迷人。这种容易生长,愈炎热愈怒放的花种,令画家倾倒,在画上书写自作诗“欣欣五十年,此木蕃愈美,获育有三才,昌荣逾百纪”。

倾心工笔画

另一幅竹林间荷塘白鹭的工笔画,荷花用没骨法画成,叶子染色三四遍,巧妙留白,展现工笔画的细致精美,色感层次丰富,构图布局清雅。写意画做不到工笔画的细致与细腻,令许梦丰倾心工笔画。画家在画上题自作诗“白鹭频来去,曾无漾水痕,老荷迎夕照,摇曳任风喧”,另一幅荷塘白鹭题上“鹭鸶闲散轻消长,一律荣枯冷眼看”,乃艺术家性情写照。

许梦丰自小养鸟种花,在马林百列16楼组屋住家“说梦轩”不远的寺庙种有荷花30几盆,对花的感情比一般文人多了农夫耕耘的深情。他是有名的“花痴”,几乎每年春天都飞去中国看牡丹花。他什么花都画,但荷花画多,胡姬较少,不过特地为散发幽香的黑胡姬(画家昵称“黑妹”)作诗。

他笔下花鸟题材出自本土,比如八哥或孔雀与九重葛、火鸡与牵牛花、白鹦鹉与鸡蛋花的组合新颖,也从身边周遭捕捉到马来家庭聚集马林百列海滩野餐捉鱼的消闲之情,用水墨点染出勿洛黄昏后的天空云色变化无穷。

每隔10年才办一次个展

工笔画费神费力,许梦丰作画速度极慢,一张四尺工笔画《蓝天下的快乐》,可以画上几个月。他看到寺庙种的一棵鸡蛋花在蓝天白云下绽放花朵,赞叹不已,以一只白鹦鹉和一棵盛开的鸡蛋花树为主体,将背景一层层染成宝蓝色。

一年最多只能画四五张大画的许梦丰,几乎每隔10年才办得成一次个展。他在1998年办人生第一个个展,2008年办第二次(出版《梦轩艺荟》),第三次将在10月底于富丽敦酒店的“那薇画廊”举行。

这次个展“惜花·赏画”展出五六十幅近期作品,工笔画占了大半,有花鸟、扇面镜片、人物、书法系列。其工笔画深受宋画影响,主要融合没骨、双钩、撞粉等传统技法。宋代工笔画除了金碧辉煌、构图饱满,也因注重写生,以工笔画为审美趣味,显得气韵生动和耐人玩赏,免于匠气。许梦丰以为现代人急于求成,按捺不住心境,没有耐心与诚意,缺乏沉淀的心情,画工笔的愈发少见了。

从前专攻工笔画时,朋友以为落伍,劝许梦丰不要画,搞些新潮的玩意儿,但他坚持一己之爱,不管他人目光,认真且深情地去画。终其一生,他为画画而画画,为写诗而写诗,为写书法而写书法,并引宋代黄庭坚《幽芳亭》作为自励的座右铭:“兰甚似乎君子,生于深山丛薄之中,不为无人而不芳。雪霜凌厉而见杀,来岁不改其性也。是所谓遯世无闷,不见是而无闷者也。兰虽含香体洁,平居与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蔼然”。

最近不再收新学生,拨出更多时间创作的许梦丰透露,最大的心愿是未来几年完成一幅12尺乘1尺的白描长卷,描绘每年一度的大宝森节游行,印度服饰金银首饰香炉入画,加上超过百人人物群像,以传达该社群对神明的虔诚。

Artist Koh Mun Hong
Reported by the Straits Times on 4 Oct 2016

It was the death of a beloved teacher that set Koh Mun Hong's mind on becoming a full-time artist.
He recalls clearly the moment in 1976, at the funeral of Mr Chen Jen Hao, a former principal of Dunman Government Chinese Middle School (now Dunman High School), where he was a student.
He had gone to pay his respects, as did his former art teacher at the school, pioneer Singapore artist Liu Kang.

He says in Mandarin: "Liu Kang took my hands in his and told me, 'If you want to be an artist, you should do it while you are still young. Don't wait.'"

The late Mr Chen, who studied art in Shanghai and Paris, was skilled in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an inspiration to younger artists. But instead of becoming one himself, he spent much of his life as an educator.

Koh says: "I had wanted to be an artist since I was young, but I made up my mind then to do it."

The youngest of six children born to a small-time businessman and a housewife says his mother was the one who supported his interest in art and nature. She encouraged him to draw and would scrounge for empty tin cans so he could grow the wild plants and flowers he brought home.

His first brush with Chinese calligraphy was in secondary school as a member of the calligraphy club. His imagination was immediately seized, he says, by the "magical feeling" of wielding a brush and using it to express beauty.

After finishing national service, he worked as an administrative executive at a bank in the day and pursued calligraphy at night, teaching himself by reading books.

He considered enrolling in an art school, but decided that he preferred the freedom of learning on his own to following a structured curriculum.

He credits the late calligrapher Pan Shou, whom he met through a mutual friend, as an important mentor.

He says: "I learnt a lot by watching him write Chinese calligraphy and from our conversations about poetry. His poems have such a dignified air, they leave you deeply inspired."

It was not until 1989, however, when he had enough savings, that he left his job as a bank administrative manager to become a full-time artist.

The bachelor says: "I set myself a deadline to quit by 1989, when I was 38 years old and still had the energy to devote myself to art."

He adds: "Four years before I was going to leave, I told my boss and colleagues about my plan, but they thought I was joking. When they finally realised I was serious, they sat me down and did the sums to show me why I should not give up my job."

To supplement his income, he teaches at a community centre, as well as at his Housing Board flat in Marine Parade.

He also sells hi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s through group exhibitions organised by the Siaw-Tao Chinese Seal-Carving,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 Society, which he is a member of.

He says he is happy to be conferred the Cultural Medallion award and receive recognition for his hard work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arts. He has not yet, however, made plans on how he might use the $80,000 fund he has access to.

For him, a life lived without regrets, in pursuit of his love of art, has been a rich one.

He says he was so inspired to see the lovely moonlight scene described by Tang poet Du Fu in a poem that he once woke up at 4am to try and catch the view.


"What a beautiful sight it was," he says, adding: "I believe that if I enjoy something, but I don't do it, I will have regre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