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February 2, 2015

2014年:裕华艺术交流会

新加坡裕华民众俱乐部属下的裕华文化艺术交流中心成立于2001年12月30日。该中心成立以来,致力于文化艺术交流的工作,把艺术带入民间。

2014年12月5日至7日,中心于裕华民众俱乐部举行了“裕华艺术交流会”,以期让裕华区的民众近距离接触不同类型的艺术,也让他们享受一顿丰富的艺术盛宴,体现“追求卓越,贡献社会,报效国家”的精神。

这次的艺术交流展,展出有书法、水墨画、油画、水彩画、摄影、盆景、雅石及雕塑等,其中以书法作品参展者有:陈金发、黄思伟、王自求、陈声桂、陈朝祥、傅有权、李玉英、莊峇味。

以下是参展的部分书法作品:








Monday, January 26, 2015

张瘦石论书之五丙:笔势六喻

丙,笔势六喻

言笔势者,往往举屋漏痕,印印泥等,此皆唐以后之论,全用比喻,足供参考,附述如下

屋漏痕 言不露圭角,欲其无起止之迹,所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盖即前言藏锋也。在钟鼎甲骨文尤然。

印印泥 言方圆深厚而不轻浮,盖悬肘实指,笔注全力,擫衄顿挫,入木三分,正如印印泥也。

锥画沙言力勾而藏锋,劲利峻拔而不凝滞,肘下风生,起止无迹,钟鼎石鼓近之。

折钗股 言屈曲沉重浑厚,不为蛇蚓之态,水墨得宜,肉匀骨劲。书谱所谓泯规矩于方圆,遁钩绳于曲直,藏锋中含骨力也。

折璧” 言纯出自然,浑无布置造作之巧,书谱所谓连而不犯,和而不同,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也。

悬针垂露此指努直之笔势,后者如露之欲垂而复缩,如干木之直画是也。前者则引而申之,宜垂直有骨如悬针,但不宜尖细过长作态。古人仅有垂露之法;悬针始于兰亭叙之字,后遂有悬针之名。

Monday, January 12, 2015

中正书法

中正中学学生参加书法比赛得奖
学校

新加坡60年代以前的华校,大多数仍保持过去重视书法的学习,就是每周要按时交书法作业的做法,这书法作业没有计分,不过在交作文或作文考试时,必须用小楷来誊写,小楷写得好,对作文的评分是会起着好作用的,所以在早期新加坡的华校里受过教育的学生,一般上都有学过毛笔字的基础。

由于当年一些学校聘请书法老师,或校长本身就是书法家。这些学校里培养出来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书法水平,其中有不少学生后来还成为目前新加坡书法艺术界的书法家或书法事业的推动者。在书法人才培养上有突出表现的中学有:中正中学、端蒙中学、德明政府华文中学、华义政府华文中学、华侨中学等,当前活跃在新加坡书法艺术界的同道皆大多都出自这些学校。

新加坡在1965年独立后不久,很多华校陆续取消了过去必须要交书法作业的规定,但当时的学校如中正中学、端蒙中学等,因为有重视书法的传统,而在课外活动中继续设有研习书法的活动,并在名师负责下,继续推广与传承书法艺术。

1938年创校的中正中学,出任第一任校长的教育家庄竹林,本身书法也有很高造诣,庄校长很注重学府中书法学习的传统,和平后复校,先后受聘在该校任教的有刘楚材、胡超球、柳明诚、张丹农、吴得先、黄载灵、张瘦石、颜绿、陈洪、林惠瀛以及六十年代在该校任教的廖宝强、陈景昭等书法家。

中正中学书法在庄竹林校长以及校董们积极支持,以及同学们策划筹备下,分别在1953年及1954年连办了两届学生书法展,这是新加坡最早的书法专题展览,因为是学生的书法作品展,而且水平相当高,而在当时造成很大轰动。该校书法名手辈出,先后有四十年代毕业校友林子平、陈洪(已故)、杨伟群(已故)、徐祖燊;五十年代校友廖宝强、曾广纬、江士豹、尹镜培、刘太格等在学生时代即已崭露头角;该校书法研究会后来暂停一段时期,六十年代早期毕业陈剑波、何钰峰则在七八十年代以后活跃于书坛;书法研究会活动自1966年起恢复,并由留学台湾归来校友廖宝强主持指导工作,后来活跃新加坡书坛的陈声桂、朱碧妹、杨应春、邱程光等,都是当年中正中学书法研究会的主干。

当年只要没有遇上考期与学校假期,每逢周六便由廖宝强老师咋会所主持临习,或讲解书法;另外会员也要交书法作业,以让资深会员进行批阅。

1964年转到中正中学执教的书法家陈景昭,同时也是一位金石书画及收藏家,也在1967年受邀担任该校书法研究会指导。陈景昭于1967年底退休后,还继续为毕业和在校书法研究会成员提供义务指导,并利用周日上午在其府上,为有志于书画的中正校友及同学提供免费指导及观摩其收藏的机会,在陈景昭积极创造条件,以及书法研究会校友努力下,同年筹组成立了新加坡中华书画研究会。1972年陈景昭息劳天国后,该会大部分成员便转注于书法之研习,并在1979年正式改名为新加坡中华书学研究会,成为新加坡第一家书法团体。该会在八十年代以后新加坡掀起的书法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中正书法研究会的活动七十年代中期后,因学生对书法热度不高而后继乏力,以后又因为校方行政人员变动,廖宝强老师转到光洋中学,书法会后来在陈洪老师负责主持下,又逐渐恢复元气,九十年代起,学校书法活动由张有铄负责直到至今。在张有铄老师的带领下,中正书画学会的学员们也在国内外的书画比赛中频频得奖,表现优异。

作为特选中学,本着传承中华文化、培养双文化人才之使命,中正总校至今仍继续弘扬书画艺术,全体中一和中二学生都上书法和国画课。禀持着对书画教育的热忱,中正总校书画学会每年都会举办“张瘦石全国中小学书画展”。每年的书画展展出了全国各中小学学生的优秀作品,也在书画展期间为公众开办工作坊,让公众能更了解并学习中华传统书画艺术。举办书画展除了纪念曾在中正中学教学的张瘦石先生,书画展也为推广书画教育尽了一份心力。

注:本稿件由中正中学提供。

Monday, January 5, 2015

薛振传XO書法系列 10-12:千里马、鼠为先、虎啸南洋

10 鼠为先(2008)

你曾畫過以“化”起筆的這只小老鼠嗎?可能是大家求学時代的共同記憶之一。

我把其小尾誇張拉長並题上獅城兄撰的春联:喜報新旬由我始  欣逢好歲任人歌。

在 十二生肖排列中,鼠為第一,即佔领先的位置。


11 虎啸南洋(2010)

虎頭是甲骨文,虎身是草書“虎”字,便完成這件XO書法。

為迎接虎年的到來而創作,大家有意見嗎?


12 丑年大吉(2009)

丑年即牛年。

牛外形的特徵之一就是頭上的那對大而尖的牛角。

在古代,“吉”字的第一横筆有兩頭向上彎的寫法,如牛的那對角。

“吉”字的口部以橘子的外形作代表。


Tuesday, December 30, 2014

蓝炽群闲话书法之八:用墨

浏览历代碑帖,西晋陆机“平复帖”是保存至今最早的墨迹。帖中用秃颖劲毫,笔意自然生动,以浓墨枯笔而书,挥洒自如,不激不厉。唐杜牧“张好好诗并序”中锋行笔,运笔精熟,毫不做作,墨迹浓淡相间,枯笔飞白,古朴流美。五代杨凝式“神仙起居法帖”“夏热帖”“卢鸿草堂十志图跋”,用笔浓淡相宜,枯笔飞白,天趣尽显。元代吴镇的“心经”“松泉图题诗”,用笔浓淡枯湿。明代祝允明草书“前后赤壁赋”;立轴“草书古诗”,用墨浓枯、飞白时现。徐渭“草书李白诗”,其用墨浓淡润燥,飞白不辍,用墨神也。

纵观历代书家,对用墨之或浓或淡、或润或燥、或枯或渴,各有所长。苏东坡主张黝黑浓墨,“墨须湛湛如小儿目睛乃佳”。明董其昌擅长淡墨,用淡墨以营造清淡古雅虚静的境界。清刘墉喜用浓墨,人称“浓墨宰相”;同时代的王文治却善用淡墨,被誉为“淡墨探花”。枯笔、燥笔作字常出飞白,武则天喜作飞白书,松米芾也擅此法,在“虹县诗”中,用墨从湿到干再到枯,“带燥方润、将浓遂枯”。书论家常把用墨之高妙形容为“润含春雨、干裂秋风”。

明末王铎乃用墨之高手,作品中大量运用浓淡燥润渴白的变化,其涨墨将笔画沾并到一起,形成块面,润燥、枯湿、浓淡,任情挥洒,极尽天趣。

而当代林散之,用墨更上一层楼,将画理中的“水破墨、墨破水”运用到书法中,增强了墨色对比的反差程度。

宋姜夔《续书谱 用墨》云:“凡作楷,墨欲干,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能将浓淡润枯渴白的变化完美统一起来,始称得上用墨高妙也!

而现代,书法艺术审美对墨色的要求是层次多变和强烈的对比,讲究视觉的冲击力。而用墨除用水的关系外,又关乎笔法、笔速节奏、字体和体势、纸张、意境。要做到墨色完美统一,需要长期坚持练习,使技法娴熟,才能达至。

Wednesday, December 24, 2014

2014年:崔大地书法 谢翰林刻木

崔大地书法与谢翰林刻木,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展览,是新加坡近年来少有的一次难得的文化盛宴。这个展览于126日至14日每天上午10时至下午6时在旧禧街警察局雅殿举行。

崔大地的书法,当然是大师级的。崔大地(19031974年)是早期由中国大陆南来的书法家之一,于1965年定居新加坡,并在1974年(71岁)离世。今年是他逝世40周年纪念。

谢翰林在当前新加坡书坛也算是少有的木刻高手。来自马来西亚柔佛州昔加末的谢翰林,1970年代来到新加坡,从龙凤雕开始雕刻。1990年代初,他为了刻好字向杨昌泰学书法,甚至到日本、韩国取经,学习不同刻法。日本刻字界前辈大师网代澄亭是他的恩师。
谢翰林及崔大地的学生杨昌泰,花费超过六年时间在新马两地搜集崔大地的书法作品,并挑选其中50件,由谢翰林雕刻成木刻书法。

谢翰林和杨昌泰两人,从一开始手上仅有十几件崔大地的书法原件及画册、杂志图像,一直到最后在本地、槟城及怡保亲睹崔老近200件书法,向藏家借阅、复印,进行了相当巨大的工程,才有了今天的成绩。

崔大地1965年在新加坡定居后,其书法更是融汇贯通,集合百家之长,各种书体随兴运用,就像功夫到家的武林高手,再不拘泥于形式。 不过这也给谢翰林的木刻带来极大挑战,他说:“毛笔为软,木体为硬,要通过木刻带出不同书体的神韵,确实不易。崔大地用笔不规则,时以开叉毛笔书写,飞白部分多,如何以木刻表现文字的转折、刚中带柔,同时兼备书法精神,很难。”

多元艺术家陈瑞献对这次把崔大地的书法以木刻的形式展示给世人的评价是:

“在新加坡艺坛,刻木早已是翰林的绝活。以之重现崔书的变化多端,翰林使这场把‘崔帖’变‘翰碑’的转化过程,充满惊喜镜头:甲骨金文重温刀趣,楷隶探入新材,当刀一直刻到崔大地的狂草,整片木刻发出香气也响起了林木之声。”

诚哉,斯言。


Monday, December 22, 2014

张瘦石论书之五乙:运笔篇之永字八法

乙,永字八法:

世之传笔法者,辄言永字八法:侧为点,勒为横,努为竖,跃为勾,策为仰撇,掠为长撇,啄为短撇,磔为波为捺。笔法大致已备,尚缺折(转折)与戈(即弯);永字勒努之间应为折。永字八法,历代相传,自右军至智永,其说纷纭不一。今以个人经验,试加解释。

逆锋取势向左上方入,回卷铺毫,中指向右侧下着力作顿,名指抵拒磨荡,提笔收锋,自内而出,意与下笔连,所谓侧者,盖笔锋顾右而取势险侧也。

向左逆入卷毫作顿右行,中指用力钩笔往右,名指节节抵拒,使笔力透入纸背。勒画既终,顺势作顿,回锋取势收笔。所谓勒者,勒驭笔锋,使之涩进而后骨力可见也。勒横终画转折入努笔时,用。入笔之始,须挫笔转锋,铺毫作顿,而后名指往下力推,中指抵拒之,完成努笔。

如作独立之努笔,须转腕使掌心向右,指尖与鼻尖相对。起笔时亦逆入卷毫作顿,名指着力下推,中指钩拒,使成涩笔而力劲。如无跃笔,则努画终笔时作顿,回锋收笔出之。所谓努,盖努力推行,最忌滑过也。

运笔至努之终点,向左下方顺势蹲笔作轻顿,回锋向左跃出,潜锋借势,所谓欲挑还置也。跃盖与挑同,左出曰跃,右出曰挑也。

逆入回毫掠顿,仰锋略提轻送,中指名指着力,须得劲势,盖如策末之力着马背也。
永字策末与掠头连锋,作轻顿,顺中锋往下左方掠送,名指推掌导进,中指阻拒,微取下宕势,渐以提笔送至末端,法在涩而劲,意欲畅而活。迟留则伤缓滞;但迅速出锋,则伤飘忽,掠盖手随笔遣如掠过也。

如禽之啄物,下啄须有劲,笔锋须送至啄末,不可翻笔飘扬,失去啄势。

逆入回毫,中指渐著力按笔取宕势徐向下右行,或下垂或直往,名指拒之。磔画将尽,驻笔轻顿,潜锋捺出,乃有回锋之意。古所谓一波三折,即逆入,潜顿及回锋也。磔言波中潜顿如车裂也。

永字八法中无。戈笔中行如努,唯顺势曲行耳。戈必有跃有挑,挑之笔势与跃同,前已言之,方向不同耳。

Wednesday, December 17, 2014

2014年第十八屆世界書法文化藝術大展

【第18屆世界書法文化藝術大展新加坡邀展及获奖作品展】128日在新加坡华族文化中心朱添寿总裁莅临主持下,在義安文化中心展览厅隆重开幕,同时举行颁奖仪式。

 出席仪式的嘉宾有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萧江华文化参赞、中国侨联副主席,广东省侨联主席王荣宝、广东省侨联文化部司芳部长、中国书协理事,河南省书协朱慧副主席云平、中国文化艺术研究中心陈志雄院长;马来西亚国际现代书画联盟常务理事林清宗;新加坡国防部前高级政务次长,義安公司董事潘峇厘、義安公司董事洪云生、广东会馆何国才会长、潮州八邑会馆副会长,普宁会馆蔡纪典会长、潮安会馆张冲福主席、厦门公会林璒俐会长;新加坡华族传统艺术中心副主席,新加坡乐龄书画会副会长沈观汉、狮城书法篆刻会曾广纬主席、吴耀基副主席、陈美娟秘书长、顾问姚天佑、洪云生、廖宝强、曾纪策、丘程光;理事王怀正、沈松机、关奂璀、关明机、李美美;碧山书法俱乐部副主席吴多标,书法中心指导李士通、陈合新以及新加坡美术界、书法界、文教界、社团代表、学生及家长,以及来自马来西亚的师生等济济一堂,见证了本年度本地最后一场的书法盛典。

展览共展出【第18届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新加坡受邀参展及入选优秀作品,同时还有新加坡、马来西亚、韩国、文莱、印尼学生参展的优秀入展作品也在会场展出,全场共展出三百多件书法作品。

【第18届世界书法文化艺术大展】分两部分进行,成人部分在今年915日至17日在韩国龟尾市朴正熙体育馆展出;学生部分则在91日至3日在中国大连甘井子区图书馆举行。

展览由127日至9日举行;本次展览获得国家艺术理事会及李氏基金赞助,義安公司赞助展览会场。新加坡的展览由新加坡狮城书法篆刻会主办。

这次展览,被邀参展的新加坡书法家有:丘程光、廖宝强、洪云生、黄明宗、陈建坡、薛振传、许梦丰、曾纪策、曾广纬、吴耀基、陈美娟、潘永强、王怀正、沈观汉、沈松机、王源枝、张受人、张铭恩、李嘉仪、林纬信、陈凤英、周德成、李明爱、江妙云、郑文麟、李士通、陈合新、林爱莲、尤东暐、莫作友、张爱强、吴奕明、李凌千、马双禄。

获得大奖者:黄培忠、陈畋璋。

获得金奖者:苏鸿锦、胡长进、江亚桦、沈板亮、郑心辉。

获得银奖者:郭巧玉、王美美、黄有才、陈绍琦、陈福明、许金龙、黄绍清、官颂、罗醉月、许妙兰。

获得铜奖者:林丽红、李本基、潘汉耀、林波莉、罗淑敏、谢秀贞、青木亮子。

获得入选者:苏毅伟、韩兆俊、杨南生、陈美芬、林水壮、林庆发、陈仁佑、蔡栋樑、余露丝、林章熯、陈春惜、冯庭坤、何颐宁。

以下为部分参展与得奖作品:


Monday, December 15, 2014

潘永强: 浅谈教学经验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就好像做了一场梦,一眨眼已经过半百了!我从事书画篆刻教学已经二十多个春秋了,每天都披星戴月,从早晨六点钟出门至晚上十一二点钟才回到家。教学是为了生活,单靠教学来养活一家六口,真的很不简单啊!由于生活太忙了,因此去年十二月健康出了问题并在医院住了五天,目前健康还是欠佳。

首先从书法教学谈起。书法教学可分为儿童书法,学生书法和成人书法。儿童学书法不容易,主要是年龄小而不太认识字,所以在教学方面,我多采用描红、米字格或九宫格等。儿童学的是楷书,楷书创于汉末到现在还不断运用在我们生活中,它是规范字也是基础学。我常用欧阳询的九成宫来给学生们打好基础。有时候也会教他们写篆书,学篆书可以认识字源。同时也会教儿童们写成语、词句、唐诗及三字经等。

学生书法包括小学、中学和高中等。多采用欧阳询的九成宫做为基础,也有教隶书、篆书、行书及赵孟頫的行楷等。由于学生组都是要参加书法比赛为学校争光,所以有了一定基础后就直接用宣纸写唐诗、对联及春联等。

成人书法学的比较广泛,有楷书、隶书、篆书、行书和草书等。初学者一般上我都教他们写欧阳询的九成宫做为基础。以前我是用颜真卿的多宝塔做为基础,可是慢慢发现到学员们写了几年的书法后,字的结构还是很松散,因此就改用九成宫做为基础,效果比较好,主要是九成宫的字法度很严,骨力很强等。所谓先有法后到法中无法的阶段。我也教柳公权的玄秘塔碑,由于起笔、行笔和收笔的变化大因此就没有多少个人要写了!有了楷书的基础后,某些学员可写赵孟頫的妙严寺、胆巴碑,智永的真书千字文,欧阳询的行书千字文等。不久后有了一定成绩时,可学写黄山谷的松风阁、发愿文、华严疏、寒山子庞居士诗及经伏波神祠等。也可写苏东坡的归去来辞、前赤壁赋、祷雨帖及寒食诗帖等。若这时候发现学员的字体还是没有力度,可采用魏碑或隶书来增强字体的力度。学习隶书可先学张迁碑、曹全碑等。再到了另外一个阶段可学王羲之的圣教序、兰亭序等,王献之的中秋帖,陆柬之的文赋,米芾的蜀素帖、苕溪诗帖、多景楼诗帖等。有时候学员的字体写的太方可采用写篆书一段时间。这会使学员的用笔和字体圆回去。有些学员可写沈尹默的执笔五字法、秦归吟卷,赵孟頫的行书千字文,文征明的行书滕王阁序、自书梅花等。

再过一段时间可写草书。初学草书可从草诀百韵歌开始,然后到智永真草千字文,怀素草书千字文,孙过庭的书谱及沈尹默的小草千字文等。

每年新春的时候,我会教学员写春联和谈对联及诗词的平仄与运用等。这时候学员们是最高兴的,因为他们可用不同的书体来写春联,比较自由的发挥。

国画的教学方面我是以写意花鸟为主。儿童中国画和学生中国画多采用结合大写意与小写意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们对中国画的学习兴趣,我常采用电脑软件PHOTOSHOP来教他们画中国画。成人学中国画我多数采用白描做为基础,就好像楷书做为书法的基础。我目前的教学方法是以每个学段学画一个题材为主。虽然只画一个题材可是学员们必须临摹历代名家的作品,比如江寒汀、任伯年、张书旂、王雪涛等。每学段的最后一堂课,我会教学员们怎么创作。这时候他们会很高兴又很苦恼。高兴是可以学会如何创作,苦恼则是创作不容易啊!
谈到篆刻教学方面,一般是以中学生以上和成人为主。我采用临摹汉印做为基础,历代名家有黄士陵、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等。刀法多采用冲刀和切刀、单刀与双刀并用。目前学员会比较喜欢刻肖形印而且以朱文和白文方式相结合。主要原因是这样刻法比较容易发挥。

赖瑞龙老师与许梦丰老师多年来悉心栽培和鼓励,除了感谢外也铭记在心。学习和创作的道路是无止境的,愿与大家共勉之!


注:本文作者潘永强先生目前积极进行书法教育工作。请游览网页:http://thecccentre.blogspot.sg/2014/07/blog-post_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