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September 29, 2014

张爱强:读康有为《书镜》的随想

康有为1858年-1927年)的《书镜》,原名《广艺舟双辑》,也曾用《书镜》为名出版,基本上是要继承与发展了包世臣《艺舟双辑》中的书法论述部分。《艺舟双辑》是一部包含文章与书法的品评著作,而《广艺舟双辑》却只专注于书法,因此,从书名上,其实已经不符合“双”的概念。这或许是后来康有为改书名的缘由吧。由于当时的政治因素,康的著作在晚清有一段时期是禁书。不过,这不阻碍其流通,尤其在日本。
  
这本书,我在1989年第一次读,当时只是中二学生,竟然因此着迷,也走上崇碑的道路。在当时只是囫囵吞枣,许多细节并没有仔细体会,但是却影响我仔细学习邓石如。至于北碑部分,我也学习了石门铭、爨龙颜碑、嵩山灵庙碑等。只是不得其法,也不得次第。
 
大学时候,选读书法研究,也跟随老师读一些书法论著的文字选读。对康有为的理解也就更深刻,因此已经不再迷信崇碑。但是对碑学的美感、以及影响碑学的学习,《书镜》有着深远的影响。在书法著作的体例上,也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
  
首先先把书镜的篇目罗列于下。原书第一、尊碑第二、购碑第三、体变第四、分变第五、说分第六、本汉第七、传卫第八、宝南第九、备魏第十、取隋第十一、卑唐第十二、体系第十三、导源第十四、十家第十五、十六宗第十六、碑品第十七、碑评第十八、余论第十九、执笔第二十、缀法第二十一、学叙第二十二、述学第二十三、榜书第二十四、行草第二十五、干禄第二十六、论述绝句第二十七。
  
简单的说,《书镜》既涵盖的康有为对书法史、书法品评、字内功、字外功、书法市场的思考。

原书、尊碑、购碑,这三章主要是主要梗概。这类的写法,其根源是《文心雕龙》。原书谈及中华文字以及世界文字的发展。这是康有为对语言文字的体会。尊碑、主要是谈及尊碑的缘由。购碑,不是购买新出土碑版,而是要人们多浏览以及收藏碑拓。如果我们真的要追随康有为的说法,书法是很难普及的,因为碑拓的消费不菲。但是,康有为当时著述时没有医疗的就是影印出版的发展。因此,许多人都常说康有为晚年改变思想,不但不卑帖反而崇帖,并且以此作为康有为否定崇碑或对崇碑者劝导,愿意不错,但是没有看到康有为卑汤、不推崇帖学的主要原因——翻刻不佳、拓本不佳等问题。晚年的康有为已经看到影印的发达,许多名帖,都已经开始大量流通,当然印刷品当中,良莠不齐,但是可以看到墨迹绝对比读墨拓本更能看到笔墨的游动。所以,我们现在更幸福,随着神像印刷的发达,再加上互联网的普及,许多下真迹一等的印刷品,或是原迹的精良摄像,都能看得到。
  
也因为如此,《书镜》基本上就是以正体的学习为主。便捷书体如行草,只是一章而已。书法虽然是艺术,但是还是有文字的承载功能,这点康有为是深知的。所以,当时的科举所需要的文字——干禄,也在评论中,就是〈干禄〉。康有为简单介绍了当时流行的赵董以及诸唐名家外,其实也是在推荐书刻皆佳的新出土唐碑以及北碑。必求之唐碑,小唐碑多完美石本,其中多佳,合於时趋者。能够数百种费赀无多,佳碑不少”。
  
至于对北碑的推崇,康有为确实用力不少。由于北碑的年代,多没有留下书写者的名字,因此,康有为梳理出十家,除此之外,创立十六宗、碑品、碑评。如此尊家分宗品评,是继承传统中华文史的执法,在品评中,也是利用意象比喻。这就是康有为继承传统的一面。另外康有为建构传承,从汉隶到隋唐诸家,皆尝试建立谱系。当然谱系和不合理,这又是另一种讨论文章。至于启后,康有为这种不惜花大钱的广博阅览书法作品的方式,可以说是后代专业书法教育的开始。

名为《书镜》也好、《广艺舟双辑》也好,近来虽然数次再版,但是还是没有增入图版。或许康有为列举的碑版过多,会增加成本,但是没有了图版,就无法发挥最大的作用。我相信康有为在现在会大量买入许多书法图版套书,即使花费不少,因为他是肯花钱买入碑拓,甚至是原件。希望未来能见到全图文版的《书镜》。 

最后,说个题外话,书法毕竟是一个动态与静态的结合。挥毫落笔时动态,完成的作品却是静态。这动静之间的视觉与触觉感受,还需要有动笔的体悟。这体悟,有人带领会更有效果,毕竟这动笔的微妙,由对的老师带领会事半功倍。看网路的视频,虽然可以一窥用笔,但是自己动笔时的问题,老师确实有很大的作用。


注:本文转载自“南洋书法”半年刊第二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